過去六十幾年的發展過程與成果,值得大家珍惜,
在此我們也簡單對照一下,
當初與台灣、香港及韓國並稱四小龍的新加坡,
其發展過程與成果!
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積極的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
在位期間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
並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
成功使得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
今天的新加坡政府以高效率、廉潔著稱,
且人民的生活水平較其他亞洲國家高出許多。
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在1955年正式實施,法律規定每個國民不分職業,只要是受僱員工,都要提撥約20%的薪水到他個人的公積金帳戶裡,雇主則要提撥約16%到員工的帳戶內。提撥率在員工年齡超過50歲後會逐漸下降,一個目的是強制國民在年輕的時候儲蓄,另一個目的是鼓勵企業僱用年長人士。
=================================================
從新加坡經驗談國際競爭力 |
| ||
近日有兩則報導,值得政府及人民共同思考。其一是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接受新加坡媒體訪問時,提到他的兒子王泉仁已入籍新加坡;其二是亞都麗緻飯店董事長嚴長壽先生上周在監察院演講時提出警告,指出台灣目前在人才和經濟上都在吃昨日存糧。這兩則新聞可能不如美牛或瘦肉精議題那般震撼,但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卻有令人省思之處。政府揭櫫的黃金十年願景或十年內加入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的計畫,都應該將打造國際競爭力及吸引人才列入施政的重要政策。
在國際競爭力方面,依據2012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剛出爐的「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指標」報告,新加坡名列亞洲城市競爭力榜首、全球第三,台北排名亞洲第五、全球第37。新加坡於1965年才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土地面積只有新北市的三分之一,人口520萬,不到台灣四分之一,但人口密度高達台灣十倍以上,而且缺乏天然資源。新加坡如何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打造如此強勁的國際競爭力,值得我們探究瞭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