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服務業 也從參加 "台灣區"運動會 變成比 "中華" 運動會!
因此台灣具有競爭力的服務業 會 進軍大陸,
相對的 陸資也可以進入台灣!
所以 提升 本身的競爭力與客戶忠誠度,
贏過大陸 才是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
不然就 可能被淘汰,
命運就像過去20年競爭力不足的製造業!
中藥商早被賣掉了?
|
| ||
中藥商抱怨,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後,他們才知道中藥商產業四年前就被政府「賣掉了」。這項指控,聽起來邏輯不大對勁。
政府九十八年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中藥批發,迄今只有四家陸資提出申請,有兩家獲得核准,僅一家正式營業。由此可見,一、陸資並未因我開放市場便泉湧犯台; 二、政府備有審核機制把關,陸資不是張三李四誰想來就能進來; 三、陸資投資中藥僅限批發,我未開放零售,他們不會在大街小巷開店。 四、陸資中藥商須面對本土業者在品質、通路及服務上的各種競爭,他們未必有勝算。
試想,中藥批發市場都已開放四年,本地中藥商對於陸資來台的動靜根本毫無知覺,或者不痛不癢;那麼,中藥商今天拋給政府這頂「出賣」的帽子,會不會戴得太大了些?
換一個角度看,從消費者的立場,如果開放陸資來台經營中藥批發,能使藥材價格因減少幾層中間盤剝而下降,難道不是美事一樁?目前台灣市售中藥材,有九成是向中國大陸採購,開放陸資經營批發,既可增加小藥鋪的進貨選擇,又可降低成本,對消費者有利無害。
兩岸服貿協議之爭,焦點多集中在對本土「產業」的衝擊;事實上,若放大格局考慮開放帶給整體消費者的好處,應有不同評價,但這個角度卻被忽略。
這次台灣在服貿協議中開放六十四個項目,其中廿七項是四年前簽署ECFA時即已開放的項目,中藥商即屬其中之一。四年前的開放項目,為何四年後再度計入,這恐是我方不便炫耀的談判技巧;但是,從中藥商四年來的「無感開放」,即可知許多產業的反彈其實是「莫須有」。 |
全文網址: 中藥商早被賣掉了?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023461.shtml#ixzz2YnDWa3C5
Power By udn.com
======================================================================
這帖藥有點苦 卻非服不可
旺報 本報訊
台灣服務業附加價值雖然比美國、日本、香港落後,甚至不及新加坡,但仍然領先大陸。舉世各國在進行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時,有哪個國家會畏懼開放優勢的國內市場?德國會害怕開放汽車市場嗎?法國會害怕開放酒品市場嗎?義大利會害怕開放時尚市場嗎?美國會害怕開放農產市場嗎?
哪個國家不是藉由開放自己優勢產業的國內市場,來換取優勢產業進軍他國市場的龐大商機呢?台灣服務業既然在兩岸比較上占有優勢,相互開放絕對有利台灣。《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真正該反彈的是大陸服務業者,他們才該擔心台灣業者「侵門踏戶」橫掃大陸市場。
不容諱言,台灣在民進黨與台聯長期「反中鎖國」心態操控下,原本最為驕傲的「企業家精神」早已大不如前。還記得在「台灣經濟奇蹟」年代,商人靠一個007手提箱,哪怕一口破英文,也敢飛到全世界談生意、搶市場。當時政府沒有對外經貿戰略、沒有外貿談判團隊、沒有得到全球133國免簽待遇,更沒有任何保護台商的組織與機制,勇敢的台灣商人卻開創了台灣80年代的經濟奇蹟。現在,政府積極談判取回相對有利的貿易條件,開放的還是台灣最具競爭優勢的服務業,本該是台商大展身手的時候,卻反而惹來罵名,馬政府真該感嘆生不逢時。
《兩岸服貿協議》就像一面照妖鏡,照映出在野黨對外經貿戰略的「恐中」心態與「恐中」造成的「保護主義」矛盾。過去他們反對簽署ECFA,現在反對開放大陸服務業,但他們對美歐日等國服務業在台灣攻城掠地卻不置一詞。2002年農民反對加入WTO,計畫發動大遊行,當時總統陳水扁返回家鄉台南安撫農民不要北上抗議。在野黨並非真正要保護本土服務業,而是反對對中國大陸的開放。
台灣經濟體質夠強,競爭反而能淬煉出更強的競爭力。台灣於2003年加入WTO時,就已經開放服務業市場,當時外商紛紛搶進,部分領域如資訊服務業,外商立刻取得競爭優勢,本土業者有的慘遭淘汰,有的則通過淘汰考驗,不但站穩腳步,更在體質強化後取得全球競爭力。有的外商如保險業,卻鎩羽而歸。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獲得更好的價格與服務,成為最大贏家。現在,面對相對弱勢的大陸服務業,只因為同文同種,台灣就會不堪一擊嗎?
在野黨並非不瞭解台灣必須加入全球經濟體系,也鼓吹對外簽訂FTA,要求台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行動,但在兩岸經濟整合問題上,卻堅持反對,甚至對台灣掌握優勢的服務業,都採取保護主義立場。試問《兩岸服貿協議》簽不成,連美容美髮業都要保護,台灣還能拿什麼市場開放與其它區域經濟體交換?又憑甚麼資格和他國談判FTA呢?
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外貿是台灣經濟最主要動能,台灣只有開放市場,才能換回更多商機。1980年代以後,台灣從美國市場獲得龐大貿易順差,國內經濟出現失衡現象,加上美國施壓要求台灣開放市場,政府開始推動第一次經貿自由化政策;第二次的經貿自由化,是在1990年代中期至2003年,為了加入WTO展開各項法規鬆綁。
台灣前兩階段推動自由化的結果,無論在法規制度、經營環境與政策革新上,都有顯著的進步,並因而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2012年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第18,為連續第3年進步,屬「大部分自由」程度,在亞太國家中則排名第5。
最近10年,全球貿易結構已經產生重大變化,政府必須有效因應。從2008年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到今年完成《兩岸服貿協議》談判,與紐西蘭、新加坡進行FTA談判,並持續努力與美、歐、日協商,目的在實現第三波經貿自由化的改革開放。
台灣如果不能先與大陸完成經濟整合談判,化解兩岸政治障礙,並強化自己的經濟體質,又如何加入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及中國大陸與東協為主的REC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呢?如果台灣被東亞經濟區域整合大趨勢邊緣化,未來的出口競爭力,又如何能與主要對手韓國相較呢?
《兩岸服貿協議》大陸承諾對我開放80項,我對大陸承諾開放64項,大陸對台開放條件多優於WTO承諾,台灣多數開放卻低於承諾,坦白說,台灣對大陸的開放只能算是「挑軟柿子吃」。未來台灣還要加入東亞及全球經濟整合行動,屆時才是真正的硬仗。現在這帖「服貿熱飲」雖然下口有點苦,對台灣經濟長期發展來說,卻是一帖必服良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