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新加坡發展策略! 國家有願景及長期目標(在2061年前達到供水自給自足)+策略(透過大型蓄水及海水淡化和循環再利用)+整合全社會資源!

為何新加坡能台灣不能? 

1.國家有願景及中長期策略目標:
       以水資源為例,新加坡設定在2061年與馬國的百年供水合約到期之前,能達到自給自足,降低對外來水源的依賴。(台灣的水資源策略與目標呢?) 自2006年起,新加坡水公司的數量成長1倍至100家,在2015年前增加1.1萬個水資源相關工作的目標,目前達成率已經過半。

2.策略展開行動計劃:
       長期仰賴馬來西亞供應水源的新加坡,欲透過大型蓄水計畫,以及海水淡化和循環再利用等技術達成目標。新加坡水源不足係因為淡水直流進海洋,而且熱帶性氣候讓水資源因蒸發流失。過去加冷河流經多段水泥河道,雨季河道可能氾濫,然後又任其蒸發 (問題類似台灣)。碧山宏茂橋公園欲藉由「收集、減速和儲存雨水」3步驟,保留珍貴的淡水再利用。
        海水淡化目前供應星國10%的水量,預計50年內將提升至30%。
     再循環的新生水(NEWater)是星國主要的工業用水,用於冷卻機器等用途,2061年前供水量將提升至50%。

3.整合社會資源(不分朝野 全民參與 善用新科技)
       為了迎接2015年的建國50周年慶(對照去年台灣的建國100年活動),新加坡一些社團展開「大家都來寫歷史」的活動。目前新加坡民眾已提供了超過40萬件的「記憶」,包括手稿、錄音、照片或圖片、電子書及視訊,都已PO到這項工程的官網上,或是透過免費的iPhone應用軟體。在120個伙伴團體及130位志工的支持下,希望能記下500萬新加坡人每一個人的記憶。
「這是我們這一代奉獻出的禮物。歷史並不只是為了領導人所寫的,也是為一般老百姓而做的。

他山之石/新加坡開源節流、海水淡化
新加坡的用水多靠鄰國馬來西亞的供應,「淡水」在新加坡是「戰略資源」,但也衍生國家安全的問題;為了減少對馬來西亞提供淡水的依賴新加坡一面外交斡旋,一面開源節流,並尋找海水淡化等替代方案。
新加坡內閣的環境暨水資源部部長維文三月在國會表示,在最後一個「星馬供水協議」二○六一年到期之前,新加坡將完全在供水問題上達成獨立自主。
維文說,第二座海水淡化廠本月將完工,足以額外提供每天七千萬加侖淡水;遠期計畫,光是海水淡化取得的淡水,足以滿足全新加坡四分之一用水需求。
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星馬先後簽署兩份供水協議,協議在二○一一年前,也就是一九六一年之後的五十年,每天從馬來西亞柔佛州進口三點二五億公升淡水。
二○一一年到二○六一的第二個五十年,每天進口的淡水增加到九點四六億公升;二○六一年後,雙方根據新加坡實際用水需求量再洽談供水量。
二○○二年星馬因供水問題幾乎扯破臉,大馬首相馬哈迪要求檢討每一千加侖(四五四○公升)才美金一分錢的水價。但新加坡指水價是曾在聯合國登記、具法律約束的條文。
意識到水源自給自足的重要性,新加坡利用新加坡島上的蓄水池,廣泛將雨水經由下水道等系統有效率的集中利用;二○○四年起陸續將來自家庭的廢水如洗臉盆、浴缸、馬桶用水集中,提供工業、綠化、清潔道路用水,小部分流到蓄水池與天然水混合後送往自來水廠,進一步處理成為達飲用標準的「新生水」。


全文網址: 他山之石/新加坡開源節流、海水淡化 | 金門將自陸引水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8050852.shtml#ixzz2a11jRbgS
Power By udn.com
=============================================================

新加坡喝水不求人

  • 2012-09-02 01:27
  •    
  • 工商時報
  •    
  • 【顏嘉南】

     ■新加坡長年依賴馬來西亞供水,如今欲藉由大型蓄水計畫等措施,在與馬國的供水合約屆滿前,達到供水自給自足。
     ■Singapore is heavily dependent on Malaysia for its water supply but is now creating new sustainable parks designed to reduce its reliance.
     長期仰賴馬來西亞供應水源的新加坡,欲透過大型蓄水計畫,以及海水淡化和循環再利用等技術,希望在2061年與馬國的百年供水合約到期之前,能達到自給自足,降低對外來水源的依賴。
     新加坡在面積達62英畝的碧山宏茂橋公園,打造大規模的蓄水計畫,將2.7公里筆直的水泥河道改建成3公里蜿蜒的小河,引導加冷河(Kallang River)河水進入濱海蓄水池。
     新加坡水源不足係因為淡水直流進海洋,而且熱帶性氣候讓水資源因蒸發流失。過去加冷河流經多段水泥河道,雨季河道可能氾濫,然後又任其蒸發。碧山宏茂橋公園欲藉由「收集、減速和儲存雨水」3步驟,保留珍貴的淡水再利用。
     另外,美國麻州基礎建設顧問公司CDM Smith設計的濱海堤壩,已於2010年完工,位於商業區的水壩儲存流經新加坡河和濱海灣的水。
     耗費鉅資 力求供水自主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PUB)主管趙文良表示,星國520萬人口每日用水量達3.8億加侖,海水淡化和循環再利用可提供40%的用水,市區的水壩可額外提供10%的水量,其餘則透過蓄水池和從馬來西亞進口。
     星國自2006年起利用新技術提升供水量,每年花費6億星幣(約4.81億美元)至8億星幣。趙文良表示,新加坡在供水方面已有進展,對於永續供水更有信心。若有需要,新加坡可以自給自足。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自1927年起簽訂供水合約,第1份合約於1961年到期,1962年簽訂的協議將於2061年到期,提供星國每日2.5億加侖的未淨化水。雙方曾多次就供水合約發生爭執,影響星馬兩國關係。
     趙文良期望新加坡在50年內,每日的供水量超過7億加侖。據美國環保署(EPA)的估算,7億加侖約當是1,000座奧運標準游泳池的蓄水量。
     趙文良表示,新加坡的水源包括雨水、總長7,000公里的排水設施流經10個以上的蓄水池,再加上海水淡化。海水淡化目前供應星國10%的水量,預計50年內將提升至30%。
     再循環的新生水(NEWater)是星國主要的工業用水,用於冷卻機器等用途,2061年前供水量將提升至50%。
     國家戰略 造就供水業榮景
     新加坡致力開發供水產業,已吸引奇異(GE)和西門子(Siemens)投資,以及造就當地包括凱發集團(Hyflux)在內的多家水處理公司。
     星國公用事業局表示,自2006年起,新加坡水公司的數量成長1倍至100家,在2015年前增加1.1萬個水資源相關工作的目標,目前達成率已經過半。
     凱發執行長林愛蓮(Olivia Lum)說:「水是新加坡的優先考慮的領域,也為星國的水資源管理設定清楚的方向。」
     奇異新加坡子公司水部門主管(Michael Roeder)說:「過去5至6年公司致力提升技術和工程能力,妥善利用奇異在新加坡的大好機會。」
     美國水資源顧問公司CH2M Hill技術長戴格(Glen Daigger)表示,業者積極投資新加坡,係著眼於規模比星國更龐大的市場。
=========================================
收集記憶 新加坡全民寫歷史
新加坡海濱區的過去(左圖,1970年代)與現在(右圖)。
圖/摘自新加坡記憶工程網頁
從窄逼的街道,節比鱗次的鴉片館,到高聳入雲的大樓及幾乎一塵不染的街道;從一個勉強餬口的漁村,到生活富足且效率一流的社會。這段近50年的發展軌跡,現在正由所有的新加坡人一起用記憶共同拼湊出來。大家都來寫歷史!
50年前為大煙鬼戒毒的許醫生回憶說,當時他的小診所前後都是鴉片館,他還得到裡面去給那些人戒毒;「裡面黑漆嘛烏的;我一個個叫他們出來打針,根本看不清楚誰是誰」。
當時新加坡漁民每天都在海濱展示早上出海的收穫,由附近的小吃攤買回去待客;今天這裡是一排排的公寓樓。這不過是1960或70年代的事,但在新加坡卻已屬於「古早時代」。
許多新加坡民眾都清楚地記得1961年的河水山大火。
圖/摘自新加坡記憶工程網頁
這些人與事的變化,都被收錄到「新加坡記憶工程」(Singapore Memory Project)之中。為了迎接2015年的建國50周年慶,新加坡一些社團展開「大家都來寫歷史」的活動。這項計畫的發起人陳潔妮 (音譯)指出,「我們不會針對特定類型的人,要的是有各種人物的大雜燴,他們所生活的社區,我們全都要」,目的就是不要編出一本華而不實的歷史。到目前為止,新加坡民眾提供了超過40萬件的「記憶」,包括手稿、錄音、照片或圖片、電子書及視訊,都已PO到這項工程的官網上,或是透過免費的iPhone應用軟體。在120個伙伴團體及130位志工的支持下,希望能記下500萬新加坡人每一個人的記憶。
所有搜集到的記憶,都被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個人對社區、朋友、學校及經歷的回憶;第二類則屬於集體性的記憶例如其中一本電子書專門記錄各種傳統的童玩,另一本則記錄一些因為城市開發而毀棄的遊樂場所。
60年前廣和興醬油廠裡的老太太用傳統方法製造醬油的影像。今天工廠已經由下一代接手,但仍然用古法釀造。
圖/摘自新加坡記憶工程網頁
17歲的志工雅科只記得今天新加坡的榮景。他和兩位同學都擔任這項計畫的志工,在街頭上訪問一些年長的人來口訴歷史,以便寫成「我們記憶中的街道」。他說,學校裡教的歷史,都是一些事件、人物、日期和地點。現在他所做的,就像是在「拼布」一樣;「這種個人的歷史,反而真實得多。」新加坡雖然年輕,但大部分的人都來自四面八方,這項計畫有助於定義「新加坡人」的內涵,並且一齊向前看。陳潔妮表示,「這是我們這一代奉獻出的禮物。歷史並不只是為了領導人所寫的,也是為一般老百姓而做的。」

【2012/09/24 聯合報】http://udn.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