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崛起 台灣突圍回響篇 三之一
多年來,南韓早已不將台灣視為競爭對手。撇開2005年南韓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超越我國不談之外,看看台灣和南韓在2000年至2010年的出口表現,我國遠遠落於南韓之後。十年之間,我國貨品出口增長0.81倍,南韓成長1.71倍;在全球貨品出口金額排行榜,我國從第14名落居第16名,南韓則從第12名升至第七名。製造業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重,我國更是從3%跌至2.4%,南韓則是從3.3%提高到4.1%。
另外,南韓在區域經濟整合展現旺盛的企圖心,繼與東協十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全面推進之後,韓-歐盟FTA、韓-美FTA也分別於去年和今年生效實施。東協、美國和歐盟這三大市場就合計占我國出口金額的38%,在這些主要市場韓國產品可以取得減免關稅的優勢條件,我國產品則否。台灣究竟要如何打這一場經貿戰爭?
從南韓身上,我們至少獲得三個啟示,
一) 加速自由化的腳步,推進雙邊經濟夥伴協定的洽簽;
二) 是合縱連橫,取人所長,補我所短;
三) 是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競爭力。
直接面對全球競爭是南韓所擺出來的態勢。依據亞洲開發銀行2008年研究報告,南韓和FTA夥伴的貿易額占其總貿易額的比重高達44%,我國卻僅0.18%,在開放、自由化以融入全球經貿體系方面,我國瞠乎其後。
政府開創環境,企業同步採取積極策略性作為,共同在全球經貿領域開彊闢土,這是台灣必須努力跟進的第一堂課。
南韓這個對手呈現許多的特點,大型財閥集團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型、大規模」並不足以完全形容南韓的集團企業,集團內部形成相互支援的生命共同體是創造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南韓公平交易委員會調查43家大企業集團1,083家關係企業之間商品與服務交易的情形,1,083家關係企業間內部交易金額占總交易金額的比重達12%;三星、現代汽車、SK、LG、浦項製鋼等前五大企業集團關係企業內部交易占1,083家關係企業間內部交易總額就達72%。
除了集團內部建構成一個緊密的相互支援體系,南韓許多大型企業是上、中、下游垂直整合、從研發創新至生產而品牌一體結合、產品線多元化水平整合、本土與全球布局完全整合等全方位整合在一起,例如三星集團。
我們的企業規模小、全球化能力較差、創新能力較為落後、知名品牌相對較少、以專業生產與代工為主,但也相對擁有敏捷和彈性的優勢。在發展策略上,我們必須和南韓走不同的路線,尤其是加強合縱連橫、建構策略聯盟的攻勢作為。
我們可以搭建合作的平台,以共創雙贏為基礎,一方面結合先進國家在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的能量,以及全球化的經驗,另方面結合新興快速成長市場的商機,發揮集體作戰的競爭力。在這方面,兩岸經濟協議(ECFA)正逐漸展現它的策略性功能,例如日本企業前來台灣投資者漸增、紐西蘭也來台灣尋求創投的合作夥伴。
多元化是南韓產業所展現的另一特色,除了資訊、通信、電子等主力產業之外,機械、鋼鐵、汽車、石化等傳統產業也是南韓的支柱產業。在2000~2010年的十年期間,南韓汽車產品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從2.6%提升到5%,我國則僅能維持在0.4%的水準;鋼鐵出口占世界比重,南韓從4.7%增為5.8%,我國則從3.2%降為2.6%。
當前我國經濟成長太依賴製造業,製造業成長又過度依賴資訊電子產業,產業創新的活動更是集中在資訊通信電子領域,整個產業結構可以說是嚴重失衡,調整產業結構已刻不容緩。
台灣必須朝三個主軸同時邁進,一是發展新興產業;二是傳統產業維新,將新的科技、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營運模式等帶進傳統產業;三是服務業改造,擴大服務業的關聯效果,並且將以本地需求為主體的傳統服務業創新成為出口並重的新型態服務業。有了多元化的主力產業,台灣才能成為具有永續成長能量的經濟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