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居安思危:台灣的環境&極端天候危機的因應策略為何?

    最近我們的南部鄰國 [菲律賓] 南部地區遭到一場猛烈颱風「寶發」侵襲,
這場颱風造成至少325人死亡,數百人至今下落不明。現在已經12月份了,還有颱風來襲甚至造成重大傷亡,
    極端氣候益發加劇,災難型態也愈發多樣,政府防災工作雖有進步,但仍不足以因應愈演愈烈的極端氣候。一方面,治本的防災工作沒有具強制力的法源,以至於廬山、神木村這類有高度成災風險的地區,至今仍然有人聚居;先前還傳出由於推動遷村困難,政府已降低推動的力度,只要居民簽字同意在政府下達強制撤離令時配合,就暫不再提遷村;問題是,次次雨災,次次救援,次次重建,這種惡性循環要伊於胡底?
我們能不未雨綢繆,針對天候變遷預作更多準備嗎?
 回顧今年政府的相關作為(建立防災地圖),府救災的速度比以前「快」、效率「高」、災民撤離的意願比以前「強」。進步的秘訣在,政府與人民「有防災概念」。

內政部長李鴻源認為應該:

ㄧ、建立防災地圖:「防災地圖」是較簡單的說法,也可以說是「全國災害潛勢地區分布地圖」、全國地理資訊系統。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今年防汛期首度實施的「防災地圖」疏散計畫,有九成都在準確預測範圍內,發揮相當效果,已超越國外的準度。他說,災害潛勢地區的村里長依防災地圖,都能在六小時前通知民眾疏散、避難,幾天之內疏散一千多人。李鴻源指出,防災地圖發揮九成效果,有一成可能其他因素,如汙水下水道阻塞等因素,超出防災地圖的範圍,未能準確預測出來,後續還會檢討。
二、跨部門整合資訊(中央與地方相關部門)即時連線(on-line)監控:政府也已規畫將戶政、警政、消防等單位資訊,結合在一起。在水災來臨前或土石流形成前,透過監視器,有利即時進行撤離救災。
三、積極的「國土規劃」:先計算出全台灣北中南東,各個縣市土地承載量,到底能住多少人,下一步,就是鼓勵各地方政府合併。內政部目前積極做的兩件事情,分別是國土規劃法修正和行政區劃法修正,他請營建署計算,台灣這土地北中南東,每塊土地的承載力,能住多少人? 透過土地承載力的計算,可以算出來。
李鴻源說,他給同仁一年時間計算國土承載力,但他也坦承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不可行也會請專家幫忙,至於目前除了大台北地區人口超載之外,其他地區是否超載? 他不做預測,但強調,超載的定義不只人口,還包括產業、生態和碳足跡,4個要一起談。
台灣那麼小,需要那麼多地方政府嗎? 很多地方政府根本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行政區劃法賦予地方政府合併的遊戲規則,要怎麼合併,由地方政府自行去談,地方政府合併是由下合上而非由上而下。

經濟日報社論提出:

1. 政府首先應儘速進行區域產業災損風險評估。亦即應建立全省各區域的人文及產業資料庫,進行災害風險分析,評估各區域可能導致產業災損的降雨量臨界值/警戒值,並針對各區域的水災風險程度擬定不同階段的風險管理及應變計畫,以訂定標準作業程序。
2.確立區域救災調度順序,定期舉行災防的演練。亦即應依各區域之災害危害度與脆弱度,根據預期災損與風險等級,擬定災前、災時、災後的人力、物資及產業供應鏈調度順序,俾使救災資源能發揮最高效益。
3.為了公眾安全與社會安定,也應就未來氣候變遷對於環境與社會造成的可能衝擊,提出脆弱性評估與容受力分析,檢討現有土地利用,調整國土開發與都市計畫政策;而受到直接、間接衝擊的產業,也應研擬調適策略以因應新的環境條件。
考慮到氣候變遷趨勢下所衍生的未來防災需求,亦應重新檢視現有的交通設施、水利工程等公共基礎建設的承載力,除了鼓勵抗震工法與材料之開發與應用等硬體設施的整備外,教育、法令規範也須同步有所因應。
此外,可藉由推動災防產業的發展,伺機拓展全球市場。亦即槓桿化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優勢,發展適用於台灣的小區域監測、預警、通訊系統,並擴充軟體工程人才及測試工程師,以建立完善災害援救流程的整合型平台,以台灣為先導試驗場,並進一步開發適合亞熱帶國家/大中華圈的巨災模型、風險評估。

最後,也應思考建立因地制宜的颱洪保險訂價與機制。在氣候變遷情境下,民眾面臨災害風險機率大增,設計與推廣颱洪險有其迫切性與必要性,建議建立因地制宜的颱洪保險訂價與機制,以分攤政府、企業與民眾的災害風險。


防災地圖九成奏效 成功撤千人
內政部長李鴻源昨晚表示,今年防汛期首度實施的「防災地圖」疏散計畫,有九成都在準確預測範圍內,發揮相當效果,已超越國外的準度。他說,災害潛勢地區的村里長依防災地圖,都能在六小時前通知民眾疏散、避難,幾天之內疏散一千多人。
李鴻源指出,防災地圖發揮九成效果,有一成可能其他因素,如汙水下水道阻塞等因素,超出防災地圖的範圍,未能準確預測出來,後續還會檢討。
他說,政府也已規畫將戶政、警政、消防等單位資訊,結合在一起。在水災來臨前或土石流形成前,透過監視器,有利即時進行撤離救災。
李鴻源說,「防災地圖」是較簡單的說法,也可以說是「全國災害潛勢地區分布地圖」、全國地理資訊系統。李鴻源表示,他在工程會擔任主委時,開始建置防災地圖,三個月就建了六百六十六張,到內政部更列為重點工作。
至目前為止,全國共完成七千八百三十五張防災地圖。
李鴻源說,這次雨災,他南下去看災情,包括甲仙鄉、那瑪夏鄉等,都遵循這張防災地圖,包括紅色、黃色警戒、土石流區等,有效疏散民眾避難,發揮很大效果,比起去年或莫拉克風災,這次有很大的進步,民眾也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與了解。
李鴻源也重提「國土規劃」,他說,積極的國土規劃,必須先計算出全台灣北中南東,各個縣市土地承載量,到底能住多少人,下一步,就是鼓勵各地方政府合併。他舉例,一九四五年,大台北地區(台北市加新北市)只有一百萬人,現在已接近八百萬人,擠進八百萬人的結果是,大台北房價居高不下、汙染問題一堆,政府想辦法打房、拓寬馬路,解決居住問題,卻沒想過,「台北到底能不能住八百萬人?」


全文網址: 防災地圖九成奏效 成功撤千人 | 雨成災救災檢討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159018.shtml#ixzz1xj9nkN56
Power By udn.com 

=============================

政府與人民 有防災概念了
暴雨侵襲全台,有人不幸罹難,財產受損。這次暴雨的強度不能等同莫拉克風災,但府救災的速度比以前「快」、效率「高」、災民撤離的意願比以前「強」。進步的秘訣在,政府與人民「有防災概念」。
六一零起發生的暴雨致災,從氣象局的預測、地方政府投入疏散撤離有潛勢災害的居民到國軍進駐,政府到人民,防災救災與撤離的效率,已比前幾年災害有明顯的進步。
尤其,莫拉克重創甲仙鄉、那瑪夏鄉,政府與居民依據防災地圖,在最短的時間,有效疏散民眾避難。民眾對防災的也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與了解。
人不能與天鬥,天災無可避免的帶來民怨。唯有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到居民建構全方位的「防災觀念」,才能在面對無情天災來襲時,生命財產的傷害減到最小。
政府與人民從巨痛的莫拉克風災,上了寶貴的一課,在這次暴雨襲台中,看見了學習與預防的成果。


全文網址: 新聞眼/政府與人民 有防災概念了 | 雨成災救災檢討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159020.shtml#ixzz1xjA2Xufi
Power By udn.com 

============================

住太多人? 李鴻源:快算出「國土承載力」

內政部長李鴻源上午應邀出席政大商學院舉辦的「我國整合性天災風險管理政策研討會」表示,7835幅的「防災地圖」已完成,部分已在內政部網站揭露,「災害潛勢」也都列出,在這次災害發揮一定的功效,災害預測達九成。
記者黃義書/攝影
大台北地區人口超載?內政部長李鴻源今日上午憑「直覺」指出,大台北地區土地承載力不超過500萬人,他請內政部營建署在1年內計算國土承載力,一旦計算出來,多出來的人口政府應該鼓勵外移,但政府要讓人民有外移意願,要思考一些利基作法。李鴻源今天上午表示,內政部目前積極做的兩件事情,分別是國土規劃法修正和行政區劃法修正,他請營建署計算,台灣這庫土地北中南東,每塊土地的承載力,台北能住多少人? 透過土地承載力的計算,可以算出來。
李鴻源說,大台北地區目前居住800萬人,台北上次大地震是康熙年代,台北在民國50年代已經禁止抽取地下水,雖然現在沒有地層下陷的問題,但缺點是台北的地下都是水,所以大台北絕對不能住800萬人。
李鴻源說,他以「直覺」來計算,大台北頂多只能住500萬人,因為大台北只有石門和翡翠兩座水庫,淡水河的洪水流量比黃河還大,要把800萬人「塞」在這裡,要工程師保證不淹水是不可能的。
李鴻源說,他給同仁一年時間計算國土承載力,但他也坦承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不可行也會請專家幫忙,至於目前除了大台北地區人口超載之外,其他地區是否超載? 他不做預測,但強調,超載的定義不只人口,還包括產業、生態和碳足跡,4個要一起談。
李鴻源接著表示,還要思考台灣那麼小,需要那麼多地方政府嗎? 很多地方政府根本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行政區劃法賦予地方政府合併的遊戲規則,要怎麼合併,由地方政府自行去談,地方政府合併是由下合上而非由上而下。
萬一計算出大台北只適合住500萬人,那其他的300萬人要去哪裡? 李鴻源表示,要先把人口承載力算出來,然後才能鼓勵人口外移,所以政府要做出利基點。


全文網址: 住太多人? 李鴻源:快算出「國土承載力」 | 雨成災救災檢討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157379.shtml#ixzz1xjAfDKAE
Power By udn.com 

=========================

氣候變遷…必須面對的真相
這幾天豪雨不斷,造成農工業各方面的巨大損失,政府高層每以世事難料或百年難得一見的雨量來說明難以防範,但目前推算之100年、200年,甚至300年的降雨重現期距,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發生的機率逐漸提高,如果不積極思考因應之道,事件將不斷重演,損失也將不斷加劇。
以2009年八八水災為例,根據統計,在工商業損失方面,主要以中南部為主,其金額約與九一七水災以台北市為主的損失相當。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八八水災當時測得的最大總雨量,將近九一七水災的三倍。由於台北市人口密度遠高於高高屏地區,1,000大製造業總部又多位於此地,同樣強度的災害若發生於台北市,其衝擊將難以收拾。
根據瞭解,台北市區域排水系統設計可承受25年重現期強度的降雨量,若以較極端的500年重現期情境做推算基礎,海拔50公尺以下區域推估約有一半面積淹水深度超過0.5公尺。模擬發現,從25年降雨重現期至500年降雨重現期50公分以上淹水範圍變動,以中山區及內湖區可能的影響潛勢最大,受災人數及企業總部家數將很驚人。
雖然是極端狀況評估,但從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及早針對重要地區進行可能災害的風險評估與因應,絕對有其必要性。尤其從淹水潛勢分析可以發現,在500年重現期降雨量下,許多高科技大廠也可能遭受深度50公分以上的淹水,需要透過適當監測、災害預警、災情通報與防災演練,提升企業災防意識,降低可能的損害。
政府首先應儘速進行區域產業災損風險評估。亦即應建立全省各區域的人文及產業資料庫,進行災害風險分析,評估各區域可能導致產業災損的降雨量臨界值/警戒值,並針對各區域的水災風險程度擬定不同階段的風險管理及應變計畫,以訂定標準作業程序。
其次是確立區域救災調度順序,定期舉行災防的演練。亦即應依各區域之災害危害度與脆弱度,根據預期災損與風險等級,擬定災前、災時、災後的人力、物資及產業供應鏈調度順序,俾使救災資源能發揮最高效益。
再者,為了公眾安全與社會安定,也應就未來氣候變遷對於環境與社會造成的可能衝擊,提出脆弱性評估與容受力分析,檢討現有土地利用,調整國土開發與都市計畫政策;而受到直接、間接衝擊的產業,也應研擬調適策略以因應新的環境條件。
考慮到氣候變遷趨勢下所衍生的未來防災需求,亦應重新檢視現有的交通設施、水利工程等公共基礎建設的承載力,除了鼓勵抗震工法與材料之開發與應用等硬體設施的整備外,教育、法令規範也須同步有所因應。
此外,可藉由推動災防產業的發展,伺機拓展全球市場。亦即槓桿化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優勢,發展適用於台灣的小區域監測、預警、通訊系統,並擴充軟體工程人才及測試工程師,以建立完善災害援救流程的整合型平台,以台灣為先導試驗場,並進一步開發適合亞熱帶國家/大中華圈的巨災模型、風險評估。
最後,也應思考建立因地制宜的颱洪保險訂價與機制。在氣候變遷情境下,民眾面臨災害風險機率大增,設計與推廣颱洪險有其迫切性與必要性,建議建立因地制宜的颱洪保險訂價與機制,以分攤政府、企業與民眾的災害風險。
綜言之,環境災害已成為全球社會未來最嚴峻的挑戰之一,面對發生頻率、強度都持續增加的極端天氣現象,政府應加速整合現有的知識與技術,評估風險與效益,跨領域推動減災之預防措施,才能減緩環境災害所可能帶來的衝擊。

【2012/06/14 經濟日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氣候變遷…必須面對的真相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158864.shtml#ixzz1xjAxHRJi
Power By udn.com 

==================================

慘重雨災憶起延宕廿年的國土計畫法
六一二水淹全台,滿目瘡痍,但立法委員六一二的行事曆卻是美牛大決戰;相對而言,與國土安全關係重大的法源《國土計畫法》,卻已在行政院及立法院之間,擱置了近二十年。
立法院議場地板上在睡袋中鼾聲大作的立委,與場外的傾盆大雨及盡成澤國的各處城鎮,形成鮮明又諷刺的對比。
強大梅雨鋒面襲台,又刷新了強降雨紀錄,毫不留情地水淹全台,造成五死、兩千餘人撤離及難以估算的災損。茂林、桃源、廬山、三地門等莫拉克重災區,再次重登媒體版面,莫拉克付出慘痛代價一度換來國土安全重於一切的覺醒,至今似仍在空談階段。
國土安全的道理並不複雜,「危地不居」而已。但是,哪塊土地必須限制使用,或是禁止利用,須有明確、具強制力的法源來規範;極其諷刺的是,從《國土計畫法》的前身《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與《國土復育條例》在民國八十二年陸續送進立法院審議,後來在九十三年合併、更名為《國土計畫法》再送立院審議,迄今已近二十年,歷經了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位總統,數度進出立法院,至今仍無法完成三讀。
梅雨竟然能釀生這麼大的災情,確實是因短時間巨量強降雨所致。三天時間創下近一千五百毫米紀錄,已達臺灣年均兩千四百毫米的六成多,充分顯示極端氣候之愈演愈烈。去年元月澳洲昆士蘭大水災的淹水區域,比德、法兩國面積加起來還大;去年七月泰國大水災一淹三個月,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去年臺灣老天爺保佑,災難暫歇,未料到這場梅雨竟然釀成巨災。
莫拉克之後,政府的防災工作的警覺提高,這次梅雨災情,政府應變大致稱得上及時,包括提前疏散民眾、開設防災中心、預防性封路封橋…,都能根據教戰手冊提前發動,是值得肯定之處,但這些都只是避災層面,對於事前的防災,卻始終處在頭痛醫頭的局面,雖然知道「先治山/後治水」才可能有效果的道理,但從來不曾痛下決心,每年汛期結束,防災工作隨即進入冬眠。
極端氣候益發加劇,災難型態也愈發多樣,政府防災工作雖有進步,但仍不足以因應愈演愈烈的極端氣候。一方面,治本的防災工作沒有具強制力的法源,以至於廬山、神木村這類有高度成災風險的地區,至今仍然有人聚居;先前還傳出由於推動遷村困難,政府已降低推動的力度,只要居民簽字同意在政府下達強制撤離令時配合,就暫不再提遷村;問題是,次次雨災,次次救援,次次重建,這種惡性循環要伊於胡底?
另方面,治本工作不可能速成。先不提治山防洪的高難度,九二一、莫拉克帶給臺灣幾乎是地質解構的嚴重衝擊後,防災難度豈只是先前的百倍、千倍,甚至已是不知從何下手;僅以內政部擬規範開發商必須設置滯洪池,讓基地保水、蓄水的小規模努力而言,也不是短時間即能看出成效。
去年之前的十年,政府支出的救災、災後復建經費接近兩千億元;且每年約有一百三十億的農損救助。遺憾的是,這些巨款全然只是不斷的搶通、修便道、補貼;發包全年不斷,工程全年沒停,但幾乎沒有一件是治山防洪的固本工作。
六一二是週二,幾個縣市停班停課宣布得慢了些,造成家長與上班族頗大的困擾,媒體以大量篇幅檢討宣布時機;停班停課議題當然應該關心,但更應該注意、監督政府治山防洪的工作,畢竟前者只是造成不便,後者則是攸關生命財產的治本工作,以臺灣國土安全的脆弱,沒有再延誤的空間。
何年何月,能見到立委在議場打地鋪,是為了《國土計畫法》等法案而戰?

【2012/06/13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慘重雨災憶起延宕廿年的國土計畫法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156631.shtml#ixzz1xjBDt1hr
Power By udn.com 

============================

馬指示:停班停課 清晨5:30前宣布

馬英九總統昨天指出,他已經要求當劇烈天氣發生時,中央氣象局要在清晨四點「點名」哪些縣市可能出現超大豪雨,接著在五點半前告知地方政府,讓地方政府有足夠時間判斷是否放假。
昨天早上馬總統和行政院長陳冲到氣象局,就預防性撤離、封橋封路及停班停課等措施交換意見。
馬英九說,這次暴雨的預防性撤離做得不錯,但停課停班問題就造成困擾。馬英九指示,今後當有劇烈天氣發生時,氣象局要依清晨四點的資訊,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哪些地方會達到「廿四小時內雨量三百五十毫米以上」的「超大豪雨」標準,清晨五點半之前將訊息傳給各縣市政府。
馬英九認為,地方政府若有雨量預測作根據,就能在五點半宣布是否停班停課;此時大部分民眾應該還沒出門,就不會造成困擾。


全文網址: 馬指示:停班停課 清晨5:30前宣布 | 停班停課訊息亂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7159073.shtml#ixzz1xjBQMDVt 

Power By udn.com 
======================================
把「收拾爛攤子」這件事做好
連日豪雨成災,面對洪水漫過國土的千瘡百孔,政府光是收拾殘局就要耗盡氣力。眼前許多爛攤子其實是多年沉痾,如果能一一解決,已是功德無量。
這次豪雨又快又急,各地傳出災情,早先在莫拉克風災中受創的高雄茂林、桃源等地,仍是受災慘重。除了雨勢確實驚人,卻也證明,近年來推動的全台治水未竟全功。莫拉克風災時眾人痛罵「6年3000億防災預算丟到水裡」,到2012年問題依舊,亟待政府迅速補破網。
補破網這件事,一來要把沈痾治好,二來要記取教訓避免再犯。這兩天「不是颱風也淹水」的經驗,暴露幾個問題。小事如停班停課的決策,雖然各縣市政府早已累積不少放颱風假的經驗,但對雨勢大小及是否成災的判斷,顯然還猶疑不決;昨天雙北市過了上班上課時間才宣布停班停課,引發不少民怨,何以在這種小事上都拿捏失準?
大事例如輿論提醒的,與國土安全關係重大的法源「國土計畫法」,竟已在行政院及立法院之間擱置了近20年。台灣廣大的山區,面臨天災本就比平地更具風險,如果又缺乏國土計畫的強制法源,等於放任居民在危險地區自生自滅。台灣每年都有颱風,全球氣候變遷又使得天候更為難料,負責任的政府不該忘了還有「國土計畫法」枯候待審。
收拾爛攤子,看來是個沒有功勞、只有苦勞的工作,但若能做好,對未來的執政績效會有幫助。在昨天豪雨中,監察院通過彈劾台電前董事長陳貴明等四人,並罕見地將涉案人移送最高檢察署偵辦。監院的調查,讓大家看到台電高層是如何漠視虧損嚴重,仍高成本購電,以及明知國內備載容量高於需求,卻核准新設電廠,造成浪費。最近電價調漲,國人最不滿的未必是漲價,而是台電營運黑洞要全民共同分擔。如果漏洞早點補起來,今天還需要調漲電價嗎?
豪雨過後,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行政團隊又有一場硬仗。馬總統心心念念在第二任期留下歷史地位,其實不必好高騖遠,如果能把這些陳年爛攤子收拾好,就可以提高評價。

【2012/06/13 聯合晚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把「收拾爛攤子」這件事做好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157268.shtml#ixzz1xjFy99I3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