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錯,了解日本、美國與WHO對於食品管理之做法後,要提高台灣的食品安全,讓民眾吃的安心,仍有賴於政府、食品業者與消費者三方共同努力:
w 政府:應該發揮公權力從源頭管理,包括標準訂定、由產製到販售建立起預防機制。訂定政策及規範,以監督與管理業者,建立制度化的管制標準,遏制黑心商品流入市面,並對業者與消費者施以食品安全教育宣導。
w 食品業者:應在從產地到最終消費者的整個流程中,進行自主管理,建立良好的品管措施,確保加工食品及其原料符合食品安全衛生規定,相關作業人員並應接受完整的訓練。
w 消費者:應具備食品衛生相關知識,並確實在生活中實踐,同時發揮監督業者的功能。
在政府加強管理與稽查,業者建立自主安全衛生管理制度,消費者發揮監督功能,三管齊下,才能達到讓消費者吃的安全又健康。
一. 台灣的食品安全問題
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國民所得持續增加,一般民眾日漸注重生活水準,對於個人的健康問題更是關切。由於食品是我們每天必須攝取,以維持活力並促進健康,所以大家對食品的安全衛生問題十分在意,任何國內外有關食品安全衛生的新聞報導,都會引發大眾的焦慮與不安,所以如何確保食品安全衛生,提供民眾飲食的保障,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國內的食品問題層出不窮,近年來就連續爆發戴奧辛毒鴨蛋、石斑魚含孔雀石綠、生魚片含一氧化碳及病死豬等一連串黑心食品問題,讓民眾生活在恐懼中,令人不禁要問,到底該怎樣作才可以吃的安心又健康?
大家都希望食品安全又健康,但是為何由於食品引起的疾病或食物中毒,迄今仍無法根絕?就政府方面來說,面對全台灣地區數十萬家食品廠商,超過百億件的食品,以衛生機關有限的資源,如何有效落實管理工作?
就食品業者而言,由於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具有規模的食品業者不多,因此大部分的食品業者,對於品質管制的觀念並不正確,品質管理系統亦不完善。另一方面,許多消費者對食品衛生安全的要求,不若對食品價格、口味、外觀等特性的注重,當發現食品有問題時,又總是自認倒楣,不對業者追究責任,讓黑心廠商可以存活,以致許多違規的食品仍有存活的空間!。
二.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
在過去幾年,日本也發生了一些食品安全事故,如
w 牛奶產品引起的食品中毒:在大阪工廠製造的低脂牛奶產品,由於工廠衛生操作不當,且向當局報告事件太遲,造成感染人數大增,共有14780人生病。
w 2001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有一奶牛進入屠宰場後無法站立,疑似感染狂牛症,這個宣布造成民眾恐慌,雖然公告狂牛症病例在日本發生機率應很低,但消費者錯誤地認為威脅很大,開始不信任政府。
w 2004年1月日本出現第一起禽流感案例,第二件在2月份發生時,沒有明顯改變消費者購買或飲食型態。然而,第三例禽流感出現後,造成雞肉和雞蛋購買大量減少。當時雖然有大量雞隻死亡,但是農場卻沒有向動物健康機構報告,雞隻繼續送到兩個加工廠,結果雞肉進入食品供應網,即使後來回收所有來自該農場的雞肉產品。消費者仍認為農場行為不能接受,機構之間缺乏溝通,因而失去對政府行動的信任。
這些事故造成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下滑,日本政府檢討狀況之後,發現問題為
w 缺乏公司本身揭發的資訊
w 食品安全控制有缺陷
w 缺乏危機意識
w 與消費者溝通不適當
w 收集和分析來自海外食品安全資訊不足
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檢討後,日本執行了下列措施,以改善食品安全:
w 組織調整:建立食品安全調查團,以執行風險評估,並在2003年7月1日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w 修訂食品安全法:經過精心檢討修訂,以確保食品安全,保護消費者為目的。
w 加強資訊交換:因為日本進口食品約佔60%的供應量,因此收集和交換世界各國的食品資訊,向大眾分析與溝通,是對於像SARS等疾病控制相當重要的手段。
w 加強食品安全教育:每年八月份為全國”食品衛生月”,對各公司加強簡報、教育活動和忠告。主要教育的對象在小型製造廠、加工廠和販賣商。
三. 美國的食品安全管理
美國是世界上食品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美國有很嚴格的檢查體制,來監管食品工廠的操作,以保證食品沒有被污染,而且整個操作程式都符合規定。除了政府的監管之外,美國的食品安全還有賴於零售商的自發的監管。在美國,一旦發現某種食品不安全,生產廠家和零售商的生意會受到嚴重打擊,而且懲處也很嚴厲。
美國的食品安全主要由政府農業部,以及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負責監管。FDA是一個科學管理機構,負責全美國內銷和進口食品、化妝品、藥物、生物製品、醫療設備和放射性產品的安全,FDA主要任務在於保護消費者。
1.FDA 用來確保食品安全的工具為
w 檢查營業所
w 樣品的收集與分析
w 進口產品監控
w 上市前的複檢 (例如食品和色素添加劑)
w 公告計劃 (例如食品接觸物質、幼兒配方)
w 法令/協定 (例如諒解備忘錄)
w 消費者研究、重點團體
w 實驗室研究
ú 研發/改良偵測食品中的病原體和化學污染物的方法
ú 確定食品污染物對健康的影響
ú 確定加工對食品成份的影響
ú 確定飲食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ú 研究調查造成生物污染物中毒的因素
w 指導工廠從事食品加工、包裝和生物科技的研究
w 合作行動/技術協助
w 資訊的收集與分析
w 透過教育和公開會議提升相關人員的瞭解程度
w 提供有關中心活動的資訊和發展資料
2. 食品追溯跟蹤制度
美國食品安全的”追溯跟蹤” 制度,對儘快確認疾病根源並排除危害、制定預防措施貢獻巨大。雖然從一塊漢堡牛排追溯到牛的出生地,或由一盒麥片追溯到種植小麥的農場,看起來如同大海撈針,但美國的畜牧場、農場、食品加工廠與食品銷售商都建立了生產和流通紀錄,這些紀錄幫助食品安全管理部門追查食品的最初來源。企業追溯跟蹤制度對企業自身提高生產、加工、儲存和銷售產品效率及其關鍵。追蹤制度可以幫助企業,將生產銷售不安全產品的數量降到最低,從而也幫助企業最大限度降低負面影響,減少召回或被處罰的風險。
美國對於食品來源、流通過程,都有嚴密的資訊系統作業加以管制,包括建立風險分析、預警和追蹤系統,這些系統對以後食品的可能性污染以及導致疾病的傳播,能夠產生預先發現和警告的作用,以幫助行政管理部門實現對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3.食品召回制度
在英美國家大量的問題食品,是通過生產商或者經銷商志願的’召回’措施來銷毀的。其負責食品安全的政府機構網站上,會刊登被召回的食品訊息。召回是一種廠商自動自發的行為,或者應食品安全檢驗局的要求進行,如果拒絕召回,食品就會被扣留或者沒收。執行機構通過四種方式來執行召回制度:
(一)生產商或者銷售商通報其食品的可能危害;
(二)管理機構抽樣檢查中發現問題;
(三)現場發現問題包括假冒偽劣;
(四)國家和地方機構發現的流行並涉及到食品的問題;
(二)管理機構抽樣檢查中發現問題;
(三)現場發現問題包括假冒偽劣;
(四)國家和地方機構發現的流行並涉及到食品的問題;
一旦決定召回,管理機構就在網站上以”新聞”和”召回通知”兩種途徑發布。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局召回委員會,把”召回食品”按危險性大小分成三個等級,等級一為危險的甚至致命的食品,等級二是指食用後,有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傷害,但可能性很小的食品,等級三則包括一般不會對健康造成損害的食品。為保證’召回’實質有效,檢驗局還配置’執行部’,對生產銷售商的召回行為充分地檢查和核實,以確保召回行動最終得到落實。
四. WHO對食品安全的指導原則
由於食品衛生安全的問題,也是國際間共同的問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一個促進食品安全的指導原則,並以神殿式的結構圖來加以強調(如圖一)
在此圖中,享受更安全的食品是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刻於神殿的屋頂,但欲達成此目的,則在屋簷醒目處強調共同分擔責任。至於在基座處,則更加強調追求食品安全是全國整體的承諾。所以整個神殿便是由政府、工商業者以及消費者三大力量共同支撐起來的穩固結構。
圖一、世界衛生組織對促進食品安全所提出的指導原則
資料來源:陳樹功編著,看看你的「食」力如何,『食品安全衛生』電子書
1.在政府方面,所須承擔的責任包括:
(一)執行食品法規
(二)蒐集資訊並研究
(三)對業者及民眾的宣導教育
(四)提供相關健康照護
由於促進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則,在各先進國家中均強調係一產、製、銷整體的努力,注重從農場至餐桌(from farm to table)每一環節的安全管理,因此有關政府所分擔責任的第一項工作是執行食品法規,就不是僅由衛生機關去執行食品衛生法規而已,而是有賴農業、環保、工商等相關機關,各自依據其所主管的法規落實執行,才可使食品業者遵循各種規定,負起應盡的責任。
(一)執行食品法規
(二)蒐集資訊並研究
(三)對業者及民眾的宣導教育
(四)提供相關健康照護
由於促進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則,在各先進國家中均強調係一產、製、銷整體的努力,注重從農場至餐桌(from farm to table)每一環節的安全管理,因此有關政府所分擔責任的第一項工作是執行食品法規,就不是僅由衛生機關去執行食品衛生法規而已,而是有賴農業、環保、工商等相關機關,各自依據其所主管的法規落實執行,才可使食品業者遵循各種規定,負起應盡的責任。
2. 業者所應承擔的責任有:
(一)生鮮原料的生產及運銷,必須有良好的規範;
(二)加工食品須建立品質管制及品質保證的措施;
(三)處理過程及加工技術必須適切;
(四)僱用的管理階層及作業人員必須訓練有素。
(一)生鮮原料的生產及運銷,必須有良好的規範;
(二)加工食品須建立品質管制及品質保證的措施;
(三)處理過程及加工技術必須適切;
(四)僱用的管理階層及作業人員必須訓練有素。
由以上列出的業者責任可看出,WHO認為業者必須注意全面的品質管制,無論是硬體、軟體,人員、物品、原料及製造過程,都必須加以管制。此種全面品管的要求,實質上就是各先進國家對其食品業者所要求的「良好作業規範」(GMP)。不過,近年來無論是美國、歐聯、日本、紐澳等國,更積極地推動了另一項專門針對確保食品安全所採行的措施,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CCP),要求食品業者依下述七項要件來執行其管制工作:
(一)鑑定危害並分析其嚴重性;
(二)確立過程中的重要管制點;
(三)針對重要管制點設定管制界限;
(四)實施重要管制點的監視措施;
(五)設定偏離管制界限時的矯正行動;
(六)建立完整的紀錄體系;
(七)建立全系統的確認措施。
(一)鑑定危害並分析其嚴重性;
(二)確立過程中的重要管制點;
(三)針對重要管制點設定管制界限;
(四)實施重要管制點的監視措施;
(五)設定偏離管制界限時的矯正行動;
(六)建立完整的紀錄體系;
(七)建立全系統的確認措施。
此種HACCP的管制方式,基本上是建立在「產品責任」的架構上,也就是企業經營者應確保其提供之商品或服務,須對消費者無安全或衛生上之危險。目前已有一些國家己將HACCP的要求納入其法規之中,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3.消費者對促進食品安全應負的責任:
(一)消費者個人須具備知識,並能確實力行實踐;
(二)注意家庭中調理食物的安全措施;
(三)參與社區活動;
(四)組織消費者保護團體。
(一)消費者個人須具備知識,並能確實力行實踐;
(二)注意家庭中調理食物的安全措施;
(三)參與社區活動;
(四)組織消費者保護團體。
由以上四種責任來看,消費者個人必須先正確地做到,安全的食品消費行為,再進而照顧家庭,推廣至社區,最後組成消費者團體,積極分享食品安全的正確觀念給所有的民眾。當然,在消費者的活動中,自然可以對違規的食品業者產生嚇阻的力量,同時也成為政府的助力,共同為促進食品安全而努力。
五.結論
它山之石可以攻錯,了解日本、美國與WHO對於食品管理之做法後,要提高台灣的食品安全,讓民眾吃的安心,仍有賴於政府、食品業者與消費者三方共同努力:
w 政府:應該發揮公權力從源頭管理,包括標準訂定、由產製到販售建立起預防機制。訂定政策及規範,以監督與管理業者,建立制度化的管制標準,遏制黑心商品流入市面,並對業者與消費者施以食品安全教育宣導。
w 食品業者:應在從產地到最終消費者的整個流程中,進行自主管理,建立良好的品管措施,確保加工食品及其原料符合食品安全衛生規定,相關作業人員並應接受完整的訓練。
w 消費者:應具備食品衛生相關知識,並確實在生活中實踐,同時發揮監督業者的功能。
在政府加強管理與稽查,業者建立自主安全衛生管理制度,消費者發揮監督功能,三管齊下,才能達到讓消費者吃的安全又健康。
參考資料:
1) 賴滋漢、金安兒編著,「食品加工學-基礎篇」,精華出版社,1990年9月初版
2) 薛復琴,「食品安全管理之國際趨勢」,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org.tw,2006年2月28日
3) 陳國隆,「亞洲與太平洋地區的食品安全」,食品所,產業資訊服務網,http://www.itis.org.tw,2005年12月31日
6) 葛益民,「英美國家的食品召回制度」,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http://www.istis.sh.cn,2006年2月6日
7) 陳樹功編著,「看看你的『食』力如何」,『食品安全衛生』電子書:衛生署公共衛生研究所,http://food.doh.gov.tw,1990年5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