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進出口衰退、
產業競爭力落後、
實體經濟欲振乏力、
政府稅收減少、
股市跌跌不休等等醜陋的現實。
執政黨與反對黨 務須一起勇於面對台灣所面臨全球經濟進縮的問題,拿出對策,振興經濟,同時重新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台灣企業,才是正確之路。
正視全球經濟緊縮的嚴重衝擊
最近政府政策運作出現爭議不斷,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正顯示一心想要追求「歷史定位」的馬英九總統,似乎還體會不出,在全球經濟緊縮的惡劣環境下,仰賴出口的台灣已被捲入經濟下滑的漩渦中。政府施政如果再不趕緊重回振興經濟的主軸,馬政府很可能開高走低,陷入民怨沸騰的困境。
馬總統以及他的內閣閣員們可能覺得冤枉,油電雙漲、證所稅復徵等政策,明明是「縮小打擊面」、影響人數最少的改革方案,為什麼引發持續不斷的民怨?連國民黨黨內同志、立法委員都帶頭造反。3個月前勝選的馬總統,就職大典還沒有辦,就已經搞得整個社會人心惶惶,還被媒體無限上綱成了動搖政權的統治危機。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
原來應該只是傷風感冒的小毛病,竟然爆發成了必須送醫急救的大病,關鍵因素就在全球的經濟,已經進入全面緊縮的惡性循環中,而台灣在亞洲各國當中,體質最孱弱、症狀又急又明顯。
眾所周知,歐債風暴的颱風眼希臘有一半的年輕人都失去工作。希臘與西班牙的全體失業率逼近25%,不只政府財政在緊縮,歐洲各國的大型企業也都被迫賤賣資產、快速裁員、停止投資,來償還銀行貸款,而銀行則陷入信用緊縮,必須拚命回收資金來打銷壞帳。歐盟拿出7,500億歐元的巨額援助基金(ESM與EFSF),用盡全力向緊縮的金融體系灌水,卻只能勉強維持歐洲經濟孱弱的呼吸。此外,美國爆發金融海嘯至今將滿4年,不只消費沒有回升,銀行貸款沒有成長,企業信心仍舊疲弱,4月份的失業率降至8.1%,原因卻不是新增工作,而是失業勞工放棄找工作的結果。
歐美消費力道的衰疲,對於台灣已經造成強大的壓力,我們看到,農曆年後所有的財政、經濟指標都呈現負向訊號。今年前4個月的出口金額衰退4.7%,看起來或許只是「微幅」,但是台灣前十大主力出口產品,有8項掉入衰退的紅字。更令人怵目驚心的是,台灣機械設備進口年增率,已經持續10個月負成長。進出口衰退的幅度,遠遠超過南韓、新加坡等競爭對手,連經濟部長施顏祥都說,這是台灣的嚴重警訊。
更令人擔心的是,同樣面對歐美需求不振,南韓、新加坡甚至中國大陸的出口都還能維持成長,只有台灣掉入衰退的紅字。原因眾所皆知,我們的龍頭產業紛紛出了問題,而政府卻渾渾噩噩,至今絲毫沒有警覺,更別說拿出因應對策。
不只是進出口,內需的動力也在減弱。今年3月份的商業營業額已經衰退,4月統計尚未公布,看來也不樂觀。財政部不計代價推動證所稅,造成證券交易稅收比去年同期短收55億元,還可以說是為了長期制度所付出的代價,但是營業稅收少收28億元、土地增值稅少收53億元,這些觀察景氣榮枯的重要稅收指標同步下滑,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同樣值得關切的是,大陸台商經營狀況日益困難,他們是歐美經濟衰退受害最重的一群。最近北京清華大學在廣東進行調研,結論竟然是「約有半數左右的台商,在5年內有倒閉的危機」。台商在大陸陷入勞工薪資飛漲、缺工缺料缺政策、匯率升值、保護主義抬頭、銀行融資又貴又稀少、海外需求劇減等多重壓力。大陸台商陷入困境,對於台灣內部的經濟必然帶來雪上加霜的壓力。
還有,大陸本身的經濟活力已經減緩,經濟成長率連續5季下滑,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連續5個月負成長。大陸的經濟主軸早已從追求成長轉換成結構性調整,如今成長動能已經熄火,結構調整卻未見成效。更關鍵的是,在年底舉行第18屆黨代表大會、進行10年一次的國家權力轉換之前,大陸官員的經濟政策只求維穩,不會有實質積極的刺激經濟政策。
當馬總統用盡心力在鋪墊兩岸和平發展歷史平台的此刻,可能必須回頭面對台灣最基本的經濟困境。大陸的領導人追求歷史地位,真正的目的在政治談判而不是活絡台灣經濟,更何況,精明的大陸官員口中喊著「讓利」,實際上必然將最大的利潤留在他們自己的口袋裡。馬政府努力推展大陸觀光成效卓著,但是大陸團的利潤幾乎全掌握在國營旅行社手中,台灣的旅館與餐飲利潤極其微薄;投保協定如果順利簽署,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利益,到底有多少會進入台灣企業與勞工的口袋,還真在未定之天。
一心想著歷史定位的馬總統,終究必須回到現實世界,與他的閣員們一同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The Inconvenient Truth):台灣進出口衰退、產業競爭力落後、實體經濟欲振乏力、政府稅收減少、股市跌跌不休等等醜陋的現實。馬政府務須面對問題,拿出對策,振興經濟。政策上鼓勵企業擴張,同時重新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台灣企業,才是正辦。
馬總統以及他的內閣閣員們可能覺得冤枉,油電雙漲、證所稅復徵等政策,明明是「縮小打擊面」、影響人數最少的改革方案,為什麼引發持續不斷的民怨?連國民黨黨內同志、立法委員都帶頭造反。3個月前勝選的馬總統,就職大典還沒有辦,就已經搞得整個社會人心惶惶,還被媒體無限上綱成了動搖政權的統治危機。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
原來應該只是傷風感冒的小毛病,竟然爆發成了必須送醫急救的大病,關鍵因素就在全球的經濟,已經進入全面緊縮的惡性循環中,而台灣在亞洲各國當中,體質最孱弱、症狀又急又明顯。
眾所周知,歐債風暴的颱風眼希臘有一半的年輕人都失去工作。希臘與西班牙的全體失業率逼近25%,不只政府財政在緊縮,歐洲各國的大型企業也都被迫賤賣資產、快速裁員、停止投資,來償還銀行貸款,而銀行則陷入信用緊縮,必須拚命回收資金來打銷壞帳。歐盟拿出7,500億歐元的巨額援助基金(ESM與EFSF),用盡全力向緊縮的金融體系灌水,卻只能勉強維持歐洲經濟孱弱的呼吸。此外,美國爆發金融海嘯至今將滿4年,不只消費沒有回升,銀行貸款沒有成長,企業信心仍舊疲弱,4月份的失業率降至8.1%,原因卻不是新增工作,而是失業勞工放棄找工作的結果。
歐美消費力道的衰疲,對於台灣已經造成強大的壓力,我們看到,農曆年後所有的財政、經濟指標都呈現負向訊號。今年前4個月的出口金額衰退4.7%,看起來或許只是「微幅」,但是台灣前十大主力出口產品,有8項掉入衰退的紅字。更令人怵目驚心的是,台灣機械設備進口年增率,已經持續10個月負成長。進出口衰退的幅度,遠遠超過南韓、新加坡等競爭對手,連經濟部長施顏祥都說,這是台灣的嚴重警訊。
更令人擔心的是,同樣面對歐美需求不振,南韓、新加坡甚至中國大陸的出口都還能維持成長,只有台灣掉入衰退的紅字。原因眾所皆知,我們的龍頭產業紛紛出了問題,而政府卻渾渾噩噩,至今絲毫沒有警覺,更別說拿出因應對策。
不只是進出口,內需的動力也在減弱。今年3月份的商業營業額已經衰退,4月統計尚未公布,看來也不樂觀。財政部不計代價推動證所稅,造成證券交易稅收比去年同期短收55億元,還可以說是為了長期制度所付出的代價,但是營業稅收少收28億元、土地增值稅少收53億元,這些觀察景氣榮枯的重要稅收指標同步下滑,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同樣值得關切的是,大陸台商經營狀況日益困難,他們是歐美經濟衰退受害最重的一群。最近北京清華大學在廣東進行調研,結論竟然是「約有半數左右的台商,在5年內有倒閉的危機」。台商在大陸陷入勞工薪資飛漲、缺工缺料缺政策、匯率升值、保護主義抬頭、銀行融資又貴又稀少、海外需求劇減等多重壓力。大陸台商陷入困境,對於台灣內部的經濟必然帶來雪上加霜的壓力。
還有,大陸本身的經濟活力已經減緩,經濟成長率連續5季下滑,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連續5個月負成長。大陸的經濟主軸早已從追求成長轉換成結構性調整,如今成長動能已經熄火,結構調整卻未見成效。更關鍵的是,在年底舉行第18屆黨代表大會、進行10年一次的國家權力轉換之前,大陸官員的經濟政策只求維穩,不會有實質積極的刺激經濟政策。
當馬總統用盡心力在鋪墊兩岸和平發展歷史平台的此刻,可能必須回頭面對台灣最基本的經濟困境。大陸的領導人追求歷史地位,真正的目的在政治談判而不是活絡台灣經濟,更何況,精明的大陸官員口中喊著「讓利」,實際上必然將最大的利潤留在他們自己的口袋裡。馬政府努力推展大陸觀光成效卓著,但是大陸團的利潤幾乎全掌握在國營旅行社手中,台灣的旅館與餐飲利潤極其微薄;投保協定如果順利簽署,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利益,到底有多少會進入台灣企業與勞工的口袋,還真在未定之天。
一心想著歷史定位的馬總統,終究必須回到現實世界,與他的閣員們一同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The Inconvenient Truth):台灣進出口衰退、產業競爭力落後、實體經濟欲振乏力、政府稅收減少、股市跌跌不休等等醜陋的現實。馬政府務須面對問題,拿出對策,振興經濟。政策上鼓勵企業擴張,同時重新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台灣企業,才是正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