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產業 轉 第三產業 老闆心態要調整
▲王品的員工分紅制度吸引許多社會新鮮人的目光,也值得製造業老闆們深思。(本報資料照片)
|
當大陸官方已正式宣示要由世界工廠轉型世界市場,台商製造業轉型勢在必行,但二產(工業及建築業)轉三產(服務業)喊了十多年,多數台商儘管知道轉型的重要,但真正成功者少矣,關鍵在於製造業與服務業用人邏輯不同,老闆心態能否徹底調整相當重要。
最要調整的是管理概念,原來在深圳做藝品加工的前深圳台協會長鄭榮文,現在幾乎都待在湖北武漢,看著他轉投資的高爾夫球場及飯店。他承認,由二產轉三產,真的不容易,像原先在武漢投資800萬人民幣的農產品物流園,因為堅持入場的農產品必須接受農藥檢測,遭到農民抵制而運作不下去,現在只能轉租給美的電器當倉庫。
台商由二產轉三產,在成本控管及用人習慣上都要有截然不同的做法。鄭榮文舉例說,以前在深圳開工廠用的都是外地工人,以節省人事成本,但經營球場和飯店時,要的卻是員工的服務態度,人事穩定更重要,人事成本反而不是重點。鄭榮文寧可多花點工資,就近聘雇鄰近的工人,即使年紀大一點也沒關係。
台商二轉三另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則是品牌的塑造,這涉及行銷與廣告,卻是多數台商最缺少的核心能力,但在大陸,沒有品牌就難以被市場接受,不少台商轉型過程也是斑斑血淚。
以成衣代工起家的台南企業在大陸花了7年的時間,讓自創品牌TONY WERA成為大陸最知名的男裝品牌。2008年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台南企業因為有TONY WERA等品牌的挹注,營收增加23億台幣,年衰退率減至2.5%(未合併品牌營收前是年減9.49%),品牌成為台南企業挺過全球不景氣的最大支柱,但在1993年時,發展品牌的決定卻在台南企業內部經過痛苦的掙扎。
一位曾在南美洲等「艱困地區」設廠,也曾經被罷工員工圍在廠內幾周的台南企業老幹部透露,當年他看TONY WEAR的品牌負責人陳福川「不太習慣」,像他本人早上8點以前就到工廠,而陳福川總要拖到10點以後才上班,很多時候是因為前一天晚上跟客戶應酬。
皇冠皮箱品牌負責人江永雄曾在台北市進出口公會演講時,指著台下2百多位聽眾說:「如果你不是老板,今天的品牌課聽了也等於白聽。」因為發展品牌,必須是老板自己下決心,因為當中的困難和衝突之大,是難以想像的。
江永雄表示,當幾百萬人民幣的廣告費不斷投下去,卻看不到銷售業績提升,管工廠的哥哥就不高興了,兩人為了公司經營爭吵。哥哥說:「我幾千萬的機器一開下去,就有錢進來,你幾百萬的廣告費砸下去,卻連個錢的影子都看不到?」鬧到最後,江永雄乾脆把品牌部門從原公司獨立出來。
工廠在廣東,江永雄的品牌新公司卻遷到北京,他個人更帶著妻小,全家移民到北京,準備長期抗戰。而且品牌創立後的3年,每個月都是虧損,但之後,也因品牌建立,讓皇冠成為大陸知名箱包品牌。
親兄弟也明算帳
達芙妮的做法更絕,代工廠如果不配合品牌的出貨,廠長就走人。現在,達芙妮內銷品牌6成以上的代工是外包。換言之,達芙妮自己的代工廠也必須與其他代工廠搶單。
在配合內銷「少量多樣」的交貨模式後,達芙妮自己代工廠的實力也隨之提升,過去接PAYLESS的低價訂單,一款鞋生產100多萬雙,現在代工廠已經能接一款3600到5400雙的訂單,彈性大幅提升。正因為工廠的應變能力提升,現在達芙妮的外銷代工已經能接像AEROSOLE、 NATURAL LIZER之類的高單價鞋款。現在,達芙妮更與寶成合作,推出AEE的品牌,定價在每雙500至800元人民幣,比達芙妮每雙平均220元的單價,提升一倍多。
品牌和代工在達芙妮經營層的調整下,從對立變成互助。
台企聯會長郭山輝語氣懇切地說,「通路的確是個問題。」但台商不能總像老黃牛一樣只知道低頭拉車,抓住大陸內需市場的時機已經到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