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出口面臨產品(Q1)及市場集中(Q2)的現象,導致競爭力下滑。
屬於產業結構與出口市場結構問題,「沒有短期特效藥」!
應積極拓展新市場機會(S1),並朝品牌經營與拓展通路(S2)及產品與服務多元化(S3)努力。
==================================================
台灣前4月累計出口為衰退,在亞洲鄰近各國中表現最差,追究原因,矛頭都指向出口產品和市場的集中性。其實,除了台灣經濟最重要的成長引擎出了問題,經濟結構的轉型更是迫在眉睫。
經濟成長的3個驅動力,分別是民間消費、固定投資與外貿,但2000年後,民間消費與固定投資逐漸熄火,外貿一枝獨秀,比重愈來愈大。
為了讓台灣經濟結構趨於正常化,經建會主張把民間消費和固定投資驅動力找回來。但這只處理了第一個失衡;處理產業結構失衡一樣重要,製造業比重低,貢獻卻將近五成,且出口產品多集中在幾個產業,風險度更高。
台灣產業結構失衡的同時,出口市場也有著外貿關係失衡現象。過去台灣重視歐美市場,與美國連動性更是東亞8個經濟體中最高,如今美國經濟復甦腳步蹣跚,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又掀風浪,中國經濟有軟著陸疑慮,東協市場不可不重視。
日本、中國、韓國都是東協成員,歐美地區已經面臨韓國洽簽FTA的壓力,台灣應站在ECFA的基礎上,把大陸市場當做腹地發展品牌,並深入經營東南亞地區,才可再開另一扇穩定成長的窗戶。
台灣上半年出口 恐呈現負成長
|
| ||
財政部統計處昨天公布,4月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為255.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衰退6.4%。1至4月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4.7%,和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中國相比,台灣跌幅第一,也是唯一負成長。
財政部統計長林麗貞表示,受到歐債影響,全球投資相對保守,台灣太陽能電池、DRAM、面板等產業,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機械進口年增率甚至連續10個月呈現負成長;今年上半年全球景氣成長力道仍脆弱,上半年出口數據很可能都呈現負成長。
財政部指出,4月出口總額255.4億美元,較上月減少3%,進口總額248.6億美元,較上月增加3.6%。4月出口較上年同月減少6.4%,進口增加2.1%。
累計1至4月,出口總額963.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7%;至於進口總額則是900.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8%。
此外,4月出超6.9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少76.6%;累計1至4月出超63.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5.3%。
今年1至4月,韓國出口比去年同期成長0.9%,日本今年1到3月比去年同期上升3.2%,新加坡、中國大陸、美國也都成長。
4月出口較上月減8億美元,其中礦產品減3.5億美元、化學品減2.7億美元、電子產品減少1.6億美元;資訊與通信產品增加1億美元。
4月出口較上年同月減少17.6億美元,其中以電子產品減少4.6億美元、化學品減少3.7億美元、資訊與通信產品減少3億美元;但交通運輸設備出口10.1億美元,為歷年單月新高,較上年同月增加1.5億美元,主因貨櫃船出口增加。
財政部指出,前10大出口貨品,有8項較上年同期減少,其中資訊與通信產品減少16.1%、化學品減少11.4%、光學器材減少9.4%。
【2012/05/07 聯合報】
|
全文網址: 台灣上半年出口 恐呈現負成長 | 經濟要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077317.shtml#ixzz1uEWrsCs8
Power By udn.com
===================================================
出口衰退/結構轉型 迫在眉睫
|
| ||
台灣前4月累計出口為衰退,在亞鄰各國中表現最差,追究原因,矛頭都指向出口產品和市場的集中性。其實,除了台灣經濟最重要的成長引擎出了問題,經濟結構的轉型更是迫在眉睫。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日前指出,經濟結構的失衡,正是台灣經濟目前最關鍵的問題。經濟成長的3個驅動力,分別是民間消費、固定投資與外貿,但2000年後,民間消費與固定投資逐漸熄火,外貿一枝獨秀,比重愈來愈大。
台灣長期來就是依賴出口的經濟體,國際經濟情勢良好時,這樣的結構可以讓台灣吃香喝辣。但是過度依賴這個獨大的成長引擎,2008年全球經濟環境丕變、發生金融海嘯時,就受到嚴重衝擊,台灣經濟一度轉為負成長。為了讓台灣經濟結構趨於正常化,經建會主張把民間消費和固定投資驅動力找回來。但這只處理了第一個失衡;處理產業結構失衡一樣重要,製造業比重低,貢獻卻將近五成,且出口產品多集中在幾個產業,風險度更高。 台灣產業結構失衡的同時,出口市場也有著外貿關係失衡現象。過去台灣重視歐美市場,與美國連動性更是東亞8個經濟體中最高,如今美國經濟復甦腳步蹣跚,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又掀風浪,中國經濟有軟著陸疑慮,東協市場不可不重視。 更進一步來看,東協FTA(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更形重要。日本、中國、韓國都是東協成員,歐美地區已經面臨韓國洽簽FTA的壓力,台灣應站在ECFA的基礎上,把大陸市場當做腹地發展品牌,並深入經營東南亞地區,才可再開另一扇穩定成長的窗戶。
【2012/05/08 經濟日報】
|
全文網址: 出口衰退/結構轉型 迫在眉睫 | 經濟要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077920.shtml#ixzz1uEWg6uuO
Power By udn.com
==========================================================
出口衰退/救出口 沒短期特效藥
|
| ||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昨(7)日表示,我國出口面臨產品及市場集中的現象,是導致競爭力下滑的癥結。他認為這屬於結構調整問題,「沒有短期特效藥」,應積極爭取新市場機會,並朝品牌化及多元化努力。
楊家彥認為,台灣未來對中國大陸出口順差將持續縮減,理由是兩岸分工結構的改變。90年代台灣下游產業外移大陸時,原物料都是回台採購,促成中上游產業的快速成長。這種情況如今已改變,下游產業發現中國大陸已發展出群聚效應,買什麼都方便,對台灣採購需求自然下降。
此外,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後,台商發現大陸市場成長性高,進一步增加在大陸的投資,更有可能不再從台灣出口。這樣一來,當初出口長期集中少數產品、少數市場的缺陷,就開始出現。楊家彥以南韓為例說明,南韓產品除了上下游產業完整,出口市場的廣泛度也高,單以目前各國出口比較穩健的東協地區而言,南韓、日本出口的東協國家,相較多元,台灣則相對集中越南。
【2012/05/08 經濟日報】
|
全文網址: 出口衰退/救出口 沒短期特效藥 | 經濟要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077918.shtml#ixzz1uEWTQbW4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