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台灣的產業政策與結構 急需轉型並提高附加價值!

    台灣製造業面臨轉型危機,亟需有效的產業政策,協助產業增進高附加價值。過去政府產業政策對台灣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例如19801990年代的電子代工、半導體產業政策。現在台灣製造業,面臨高附加價值等創新轉型,政府政策與配套措施完備與否,將是影響台灣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台灣產業轉型喊了十五年,政府還停留在依靠製造業發展的思維。台灣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仁山說,創新的行動力,才是未來台灣最大的競爭力「繼續搞製造業,只是讓台灣再停滯十五年。」
目前台灣的GDP中,大約只有二八%來自製造業,剩下七成都由服務業貢獻,製造業的毛利低、成本高必須要有大量資金投入才能撐起來。」高仁山說,加上台灣本身沒有足夠資源,人力成本也不比東南亞國家低廉,即使政府不斷將資源砸在製造業上頭,一樣很難在市場上掙得一席之地。
  「台灣現在的困境在於,政府無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年輕人的起薪低、工作機會少,導致多數人寧願出走。」高仁山直言,他在美國擔任過研究助理,深知國外薪資水平比台灣好太多,如果不是身為長子必須擔負家庭責任,也不會回來台灣工作。但台灣並非沒有人才,而是留不住人才,他強調,想要留住台灣的年輕人,政府的政策應該要能提供他們發揮的空間。
  「台灣人需要走出去,台灣青年應該到國外走走」。駐台北韓國代表丁相基說韓國社會競爭壓力很大,所以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會想辦法以交換生或海外研修語言的方式,至少到國外研習半年或一年以上。透過在國外的學習與獨立生活,增廣國際視野與學識,甚至在生活技能上得到助益,自然能夠增強競爭力。
  台灣是個出口導向經濟體,因此,位於中日韓與東南亞等大型經濟體之間,做為東亞樞紐十分有利,條件得天獨厚,他也覺得台灣適合加強扶植創投業。
  曾經在李明博左右擔任韓國經濟政策顧問的李鍾和說: 「去年韓國出口減少一.三%%,三月分韓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再次下修,從三%減為二.三%。就是因為,韓國太過依賴出口了。」李鍾和認為,過度依賴消費性電子出口,這是亞洲國家的「通病」。
  韓國政府正努力推動服務業發展,重新提高我們的經濟發展動能。」李鍾和指出,韓國雖然電子製造業是亞洲排名第一,但服務業的生產力,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是倒數第二。「而服務業最主要的活動,也就是韓國一直不重視、看似不重要的中小企業。」
  「台灣其實很有轉型的機會。韓國的大財團結構很難改革,政府還得花大筆大筆的錢,以鼓勵中小企業,但是台灣的中小企業力量已經很強了!你們轉型為內需應該更容易才是
徹底改變 馬總統可以超越安倍
520的期待與挑戰 系列三之三
馬總統執政已五年,施政滿意度迭創新低,最關鍵的因素在經濟施政和人民期待落差過大。對照去年底才上任的日本安倍政府,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以強有力的「三箭政策」扭轉長期低迷的經濟氛圍,重振日本信心,因而攫獲超高的民意支持度。
馬總統還有三年任期,如果能夠掌握當前台灣經濟問題的癥結,在施政上作出徹底改變,則未嘗不能超越安倍政府。
要作出徹底改變,馬總統須充分掌握當前台灣經濟的三大癥結問題,並虛心檢討過去施政的缺失所在:
第一,台灣經濟同時面臨短期和長期危機。長期以來,台灣經濟成長過於依賴「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最終產品市場又過度集中在美歐兩大市場。這種不正常結構是造成國內薪資及就業增長遲緩及所得分配持續惡化的癥結所在;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結構性變動及競爭日趨激烈,造成出口持續衰退及代工出口模式難以為繼。短期危機顯現在出口及經濟成長低迷不振;長期危機則是方向迷失及經濟信心瀕臨崩潰。
馬政府不是全然無視於這種結構性問題造成的經濟困境,但提出的對策卻讓人民全然「無感」,其關鍵在於既忽視短期激勵信心、提振經濟的對策,且所提長期對策又盡是讓人感受不到可以改變現狀的虛浮口號。所以,馬總統須作出的第一個改變,是要提出可以兼顧長短期、真正讓人民「有感」的振興經濟作為。
第二,兩岸經貿日漸失衡的危機。馬總統上任後,致力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開啟兩岸和平發展新局,為台灣經濟引進活水,是馬政府最值得稱譽的政績。
然而,兩岸經貿關係日趨緊密,對增強人民經濟信心固有若干助益,但隨之而來的憂慮也逐漸加大,其主因是三個失衡問題,包括:大陸市場對台灣資金及人才磁吸效應持續增強,導致長期資金及高級人力移動失衡;兩岸產業從「互補大於競爭」快速轉向「競爭大於互補」,明顯有利大陸、不利台灣;兩岸雖簽署ECFA,但受制兩岸政治因素,台灣和其他國家洽簽FTA及參加TPP、 RCEP等進度遲緩,有遭邊緣化危機。
近來聯合報及很多民調皆顯示,國內民意對政府優先推動「兩岸發展」的期待大幅降低,憂慮卻上升,所以,馬總統須作出的第二個改變,是要讓兩岸政策和台灣經濟轉型充分結合,鞏固人民對兩岸和平發展的信心。
第三,經濟改革的困境。自2012年馬總統當選連任以來,美牛案、油電雙漲、證所稅、退休年金、核四等一連串改革爭議,讓馬政府陷入四處救火的施政泥沼,甚至因政策的反覆不定讓政府威信受到重創。這樣的改革不僅未增益經濟發展,反而拖累經濟信心。所以,馬總統須作出的第三個改變,是要凝聚更廣泛的改革共識,走出施政泥沼,展布經濟新局。
以上馬總統須作出的三大改變,其成敗繫於幾個關鍵因素:
其一,強有力的經濟掌舵及改變現狀的決心和魄力。經濟政策要有效果,貴在掌舵方向正確、時機恰當及政策工具的有力掌握,更重要的是,須讓所有的人看到、並相信政府改變現狀的決心和魄力,才能激起社會共鳴與經濟信心。
其二,強有力的對外談判。政府須在兩岸經貿談判上展現全新作為,建構多層次的對話及協商平台,從經濟戰略角度切入,引導兩岸經濟合作成為台灣經濟轉型升級的正面力量。
其三,須全面深化民主,擴大改革共識及施政的信任基礎。唯有民主才能化解衝突對立,減少內耗,讓經濟發展走上正軌。
馬總統推動改革之心,大家有目共睹,若能在以上三方面作徹底改變,其成就不無機會超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期待馬總統體察台灣人民望治之殷切,不要一再辜負人民的託付。


全文網址: 徹底改變 馬總統可以超越安倍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E5%BE%B9%E5%BA%95%E6%94%B9%E8%AE%8A%20%E9%A6%AC%E7%B8%BD%E7%B5%B1%E5%8F%AF%E4%BB%A5%E8%B6%85%E8%B6%8A%E5%AE%89%E5%80%8D-7908391.shtml#ixzz2TnG1ZfIT
Power By udn.com 

==========================================
貨幣戰關鍵時刻 亞洲將出現意想不到的轉型!
國際情勢風聲鶴唳,這時如果齊聚台日韓三地經濟大師,會激盪出什麼火花?《今周刊》的亞洲經濟高峰論壇, 為讀者揭開一場大家都忽視的結構性轉型,正在貨幣戰爭的硝煙下默默進行。
【文/楊卓翰】
打?還是不打?隨著日圓貶破一美元兌一百圓大關,加上韓國央行加入亞洲的降息潮,貨幣戰看似一觸即發。日圓,成為中、台、日、韓經濟最重要的轉折點。在這個關鍵時間,誰能夠為我們解讀?
《今周刊》主辦、安本資產管理、元大寶來證券及中國信託協辦的「亞洲經濟高峰論壇」,邀集中、日、韓、台財經大師,除了亞洲知名經濟學家陶冬,針對中國經濟前景發表演說外,「日圓先生」木神原英資、韓國前總統李明博首席經濟顧問李鍾和、台灣財政部前部長劉憶如,則將焦點放在亞洲整體經濟趨勢的變化。
在長達一整天的論壇中,討論最熱的議題,就是日圓。以預測日圓走勢神準的?原英資就說:「我這陣子同時被美國、新加坡、韓國和台灣邀來演講,這種情況從未發生過!」大家更關心的是,受到日圓貶值衝擊最深的韓國終於開始降息,匯率戰爭會不會因此開打?
「目前還不會!」不同於市場繪聲繪影,經過長達八小時論壇的激辯後,在場經濟大師卻異口同聲地否認!他們是怎麼分析的?
木神原:日圓並不是超貶 貨幣只是安倍政策的冰山一角
韓國這次降息,讓大家如此緊張,正是因為這是七個月來首見,降了○.二五個百分點,到二.五%。不過,?原英資認為,大家都搞錯重點了!安倍的政策,其實匯率並不是重點:「安倍政府不是直接操縱匯率,而是寬鬆貨幣。事實上,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不太可能會有進一步的積極貨幣政策了。」
「過去六個月裡,日圓貶值了二五%。但是如果用歷史來看,過去幾年美國不斷採用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讓日圓從一百圓升值到八十圓。」?原指出。因此,日本最近的QE,「只是讓日圓回到金融海嘯之前的水準,並不是超貶!」
「所以大家不用太緊張,黑田東彥現在已用完所有的彈藥了,因此日圓不會再進一步下跌。未來幾個月,的確有可能跌至一一○圓,但是長期來看,未來一年到二年,日圓大概會在九十五圓到一百圓的區間。」日圓先生明確地預測。
劉憶如與李鍾和也都從亞洲資金流動來解釋貨幣戰爭目前不會開打的原因。「如果觀察亞洲資金流入的狀況,會發現因為亞洲股市大漲,讓國際資金不斷湧入,需求增加。因此,亞洲貨幣還是有升值的壓力,一來一往間,無法真的『競貶』。」來自韓國的李鍾和分析。
當韓國拋棄「三星模式」 會發生什麼事?
更重要的是,木神原接著解釋,其實大家在乎的匯率只是安倍政策的冰山一角而已。「安倍的政策有三枝箭,貨幣政策只是第一枝。」接下來,更重要的政策將是財政擴張政策,還有刺激投資,「這才是決定日本經濟的結構性關鍵。」
韓國一直以來都是安倍政策下最大的「受害人」。曾經在李明博左右擔任韓國經濟政策顧問的李鍾和,又怎麼看韓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因應方式?
「的確,日圓貶值對韓國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壓力,也讓韓國央行有很大的貶值壓力。日前韓國央行的降息,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如此。」李鍾和承認貶值壓力,但是他話鋒一轉:「大家現在看韓國政府,好像有一些被動,那是因為,韓國的新政府並不把經濟重點放在出口及匯率競貶上。」
此話一出,大家腦子升起一堆問號。韓國的出口,特別是電子產品,可以說是造就了韓國這幾年的經濟強盛,為何韓國現在反而不重視?李鍾和分析:「包括韓國、中國與台灣,亞洲很多經濟成長還是很依賴出口這一塊;但是,韓國政府已經在重新思考這樣的模式了。」他說。
「現在,韓國把焦點放在國內的經濟改革。總統朴槿惠提出要將韓國經濟結構民主化的革命。」李鍾和口中說的,就是韓國最新的經濟政策:韓國國會剛在五月七日批准了一七.三兆韓元(一五六億美元)的政府補充預算,目標就是用在創造就業以及補助中小企業發展。就在三星稱霸全球的同時,政府為什麼反而把錢花在其他地方?
結構性的經濟大調整 推動中小企業、服務業發展
「去年韓國出口減少一.三%%,三月分韓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再次下修,從三%減為二.三%。這就是因為,韓國太過依賴出口了。」李鍾和認為,過度依賴消費性電子出口,這是亞洲國家的「通病」。
「電子產業在韓國與台灣都占了很高的比率,但是電子產業對全球景氣的敏感度很高。我們現在都知道,不能太倚重電子產業的出口。韓國去年的GDP只有二%,這樣的經濟對韓國來說是很差的。」李鍾和表示。
「所以韓國政府正努力推動服務業發展,重新提高我們的經濟發展動能。」李鍾和指出,韓國雖然電子製造業是亞洲排名第一,但服務業的生產力,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是倒數第二。「而服務業最主要的活動,也就是韓國一直不重視、看似不重要的中小企業。」這也是為什麼,韓國現在打算拋棄「三星模式」。一場結構性的經濟大調整,正在亞洲國家發生。
台灣經濟解悶關鍵 善用強大的中小企業力量
但是在轉型之路上,台灣其實大有機會!韓國的李鍾和比較台韓差異:「台灣其實很有轉型的機會。韓國的大財團結構很難改革,政府還得花大筆大筆的錢,以鼓勵中小企業,但是台灣的中小企業力量已經很強了!你們轉型為內需應該更容易才是」李鍾和就認為:「台灣在生技醫療這類的服務業,其實有很好的立基。」
結構性的調整,勢必將有陣痛,但是當全亞洲都在擠進內需產業的大門時,台灣還能再走過去的代工出口模式嗎?多年來,台灣都在喊著「該走不同的路」,台灣如何迎頭趕上全亞洲的轉型?這就是台灣經濟「解悶」的關鍵。

===================================================
德勤調查報告/製造業轉型 靠政策推一把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昨(13)日公布所屬德勤全球(Deloitte Global)製造業調查報告,顯示政府政策將是全球製造業的成長關鍵,無論先進與新興市場國家都各自面對法規、簡化賦稅、能源政策等問題。會計師指出,台灣製造業面臨高附加價值轉型,亟需有效的產業政策推進。
勤業眾信所屬的德勤全球與世界經濟論壇(WEF)共同發布「製造業的成長」調查報告,訪問全球超過70位企業高階經理人,內容指出,政府政策將是未來影響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製造業負責人龔俊吉指出,過去政府產業政策對台灣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例如1980到1990年代的電子代工、半導體產業政策。現在台灣製造業,面臨高附加價值等創新轉型,政府政策與配套措施完備與否,將是影響台灣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該報告檢視主要國家的製造業政策現況,分析如何提高產業競爭力。以美國來說,假使可提供較低的公司稅、發展當地能源生產政策,並制訂能增加高技能勞工數量的教育政策,可望鞏固全球製造業火車頭的地位。
德勤全球指出,日本須因應人口萎縮、高稅賦制度、自然資源短缺等問題,為保持競爭力,應建立穩定匯率和通膨的貨幣政策,考慮降低稅賦、調整就業政策應對多樣化勞工市場,並加強科技的長期投資。
新興市場也有必須面對的問題。舉例來說,大陸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經濟體,但有關國家衛生或國民健康所需的能源政策、環境政策,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仍大幅落後。


全文網址: 德勤調查報告/製造業轉型 靠政策推一把 | 稅務法務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

彼得杜拉克助手高仁山:台灣製造業「走到頭了」

  • 呂苡榕

轉型轉不成,令人搖頭
台灣產業轉型喊了十五年,政府還停留在依靠製造業發展的思維。高仁山說,創新的行動力,才是未來台灣最大的競爭力「繼續搞製造業,只是讓台灣再停滯十五年。」

「我從小在基隆長大,親眼見證五十年前的基隆港如何養活當地人,甚至撐起台灣經濟;但也看著它逐漸衰敗走入歷史,最後當地居民只能離開故鄉外出工作。這次自由經濟示範區把基隆港納入,我不希望到頭來只是一場空。」台灣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仁山感慨地說。

圖說:高仁山認為,發展雨都特色旅遊加上文創商品,能讓基隆港帶動城市發展。

高仁山曾跟隨有「現代管理學大師」之稱的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做研究長達三年多,是他最後的助手。

資源猛砸,市場上仍拚不過

經建會推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五港一空」即將在七月上路,不過望著初步規劃的內容,高仁山卻直搖頭。「最初台經院提出的構想,是想先透過高雄港來開放人流、物流、金流,試試看在金融開放上會帶來什麼問題,或者能否帶動更多發展,之後再逐步將全台灣開放成自由貿易島。」

但現在經建會卻打算「五港一空」同時上路,雖然開放「物流」,但依然限制「金流」,讓示範區看起來就像是「自貿港2.0」。更不用說多點同時上路,政府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投入,這些資源該如何分配、地方政府又能如何搭配,。

開放物流並搭配「前店後廠」,經建會打算透過示範區將製造業拉回台灣,「但我們的GDP中,大約只有二八%來自製造業,剩下七成都由服務業貢獻,製造業的毛利低、成本高,必須要有大量資金投入才能撐起來。」高仁山說,加上台灣本身沒有足夠資源,人力成本也不比東南亞國家低廉,即使政府不斷將資源砸在製造業上頭,一樣很難在市場上掙得一席之地。換句話說,台灣在製造業的發展,已經「走到頭了」。

港口的功能,是把人帶來消費

高仁山感慨,台灣的產業轉型喊了十五年,二○○○年開始說要推廣知識經濟,透過知識經濟帶動服務業與文創產業的進步,但是一直到現在,轉型轉不成、知識經濟也沒個影子,政府卻還停留在依靠製造業發展的思維,撐著已經走下坡的產業。

不要製造業,那台灣可以要什麼?高仁山直言,日本的橫濱與長崎過去都以自由貿易港起家,但港口並不會只停留在提供「物流」上,「畢竟只有『人』才花得起錢,港口最大的功能應該是把人帶來這裡消費,才能刺激地方的經濟發展。」而要讓人願意來花錢,港口必須與地方城市特色結合,發展出有特色的觀光旅遊或是有品質的服務業,才能創造出更高的附加價值。

「以基隆港為例,基隆港規模不比高雄港,要做物流,兩個貨櫃就塞滿港口。近幾年雖然有郵輪停靠,但是一下船人就直接載往他處消費,對於當地沒有一點幫助。」高仁山說,如果基隆當地可以發展出雨都的特色旅遊,加上文創商品,就能讓港口帶動城市發展,提供當地更多就業機會。

與其賣加工,為什麼不賣設計

他強調,示範區應該和台灣整體競爭力做連結,「我們不能繼續追著別人的老路跑,而是要找到自己的『藍海』。」要能吸引外國廠商到台灣投資,台灣本身得要能提供其他地方沒有的東西,高仁山舉例,例如台灣的蘭花育種享譽國際,政府就應該讓蘭花產業形成群聚效應,吸引國際產商來台灣設點,甚至發展農業觀光,才有辦法開創新的就業機會。

「台灣現在的困境在於,政府無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年輕人的起薪低、工作機會少,導致多數人寧願出走。」高仁山直言,他在美國擔任過研究助理,深知國外薪資水平比台灣好太多,如果不是身為長子必須擔負家庭責任,也不會回來台灣工作。但台灣並非沒有人才,而是留不住人才,他強調,想要留住台灣的年輕人,政府的政策應該要能提供他們發揮的空間。

高仁山說,「經建會提『深層加工』,但為什麼不是『深層設計』,台灣的年輕人很有創意和創新的勇氣,別人賣茶壺,一個一百塊以量制價;他賣的是經過設計、限量製造的茶壺,一個一萬塊不怕沒人跟他買。」這種創新的行動力,才是未來台灣最大的競爭力,示範區與其要開放外籍白領勞工,倒不如引入年輕人的創意能量,「繼續搞製造業,只是讓台灣再停滯十五年」。
======================================================

韓國駐台代表:台灣忽略了自身優點



 2013/02/04
丁相基認為:30年前,台韓雖同為亞洲四小龍的成員,台灣卻更顯活躍,不分你我都在拚經濟,人民非常有進取心和自信心;現今的台灣社會更加成熟,卻似乎忽略了自身優點。



【文/白兆美 (全球中央特約記者)】 近十年來,台灣在經濟與文化等方面,經常與韓國做比較,甚至出現「抗韓」口號。而韓國呢?是否也會跟台灣做比較?也感到焦慮?
2013年元月,本刊專訪了成立屆滿20年的駐台北韓國代表部,代表丁相基以中文說:「各有千秋」,他以各有所長、旗鼓相當形容台韓關係,雙方各有長處和特色,各有其長期存在的價值,所以若能以合作取代對抗心態,未來兩國間的關係就更讓人期待了。
有活力有自信的台灣
丁相基絕不是暫駐外館的過客,他對台灣有著深厚的情感。不僅是因為他兩名子女都在台灣出生,也因為1982至1985年間,他曾任駐華韓國大使館一等祕書,有機會與許多台灣人結為摯友。
丁相基說,30年前,台韓雖同為亞洲四小龍的成員,台灣卻更顯活躍,不分你我都在拚經濟,社會上充滿活力,人民非常有進取心和自信心;現今的台灣社會更加成熟了,反而似乎變得忽略自身優點,讓他十分不捨。
所以,丁相基盼望台灣人正視自己的優點,要更有信心。他認為,一個具政治領導力的政府,若能提出讓人民感受雨露均霑的政策及方向,就能給予人民希望願景,人民也將以活力與自信回饋。
台灣人是台灣最大優勢
丁相基說,台灣最大的優勢是「人」:台灣人有開放的心態、溫和且富人情味,是東亞講究情誼的典範。整體的人民素質與教育水準高,開放的社會有利於創意發展,醫療保險制度很完備,基本面相當穩固。任何訪問過台灣的外國人,總是會對台灣人讚賞不已。
台灣是個出口導向經濟體,因此,位於中日韓與東南亞等大型經濟體之間,做為東亞樞紐十分有利,條件得天獨厚,他也覺得台灣適合加強扶植創投業。
談到人民近來對經濟表現不滿,丁相基認為,客觀來看,去年全球不景氣,但台韓的經濟實際上還是有成長,人民會覺得不滿,可能是因為經濟表現達不到人民心中的那把尺,並不見得實際績效很差。
建議青年到國外走走
根據統計,留美外籍生以中印韓最多,各約12萬、10萬及7萬多人,若以各國人口來看,韓國則是留美外籍生比例最高的國家。一個國家若出國留學生多,該國的經濟競爭力也將受惠。
「台灣人需要走出去,台灣青年應該到國外走走」。丁相基說,韓國社會競爭壓力很大,所以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會想辦法以交換生或海外研修語言的方式,至少到國外研習半年或一年以上。透過在國外的學習與獨立生活,增廣國際視野與學識,甚至在生活技能上得到助益,自然能夠增強競爭力。
若以社會上的競爭激烈程度來看,他認為台韓不相上下。但觀察發現,台灣人多半具有閒適安逸的性情,所以不急躁;而韓國人因為上個世紀經歷過戰爭、軍事革命等災難,心中常掛慮擔憂,面對事情也較積極。
台韓關係絕不萎縮倒退
對於中華民國與韓國的關係,丁相基回憶中華民國與韓國斷交初期,韓國政府不知如何拿捏排他性的「一中」原則,對於要如何與長久盟邦、但已斷交的中華民國打交道,總是小心翼翼。在逐漸地了解到可將外交與軍事擱一旁,在經貿、藝文、學術等各方面則加強交流之後,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以經貿為例,兩國是重要貿易夥伴。斷交前夕,1991年雙方貿易總額為31億美元(約新台幣905億元),台灣是韓國的第12大貿易夥伴;20年後的2011年,台灣成為韓國第六大貿易夥伴,兩國貿易總額成長逾十倍,高達329億美元,其中對台出口約182億美元,超過韓國對紐澳或對非洲56國的出口總額。
丁相基說,雖然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台韓關係絕不可能萎縮或倒退。除了經貿合作之外,尤其致力於經貿與文教藝術人員方面的交流,代表部也常舉辦文化活動,例如去年夏天的兩國青年壯遊交流計畫、冬季的大學博覽會,以及K-Pop(韓流)歌唱比賽等等,戮力讓台韓青年做深度體驗或學習交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