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產業競爭策略:請自問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如何? (順勢者昌 逆勢者危)

人有生老病死,產業、組織、產品亦然!


有識之士應該 想清楚:


所面臨的產業處於產品生命週期的哪一階段?
看清楚 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才能判斷 花大錢[住加護病房]急救,是否 值得?



2012-03-13 01:00 工商時報 【本報訊】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過世已5個月,但日前蘋果推出新款iPad,照樣萬眾矚目。在此同時,台灣餐飲連鎖品牌王品掛牌上市,高股價為員工與投資人創造可觀財富。這兩家公司,一科技、一傳產,從來不靠政府栽培,卻靠著創辦人的遠見與堅持,打造出重量級的地位。對照十年來台灣政策立意扶植的雙D產業,如今落得債台高築、前途無亮,主事者在「救與不救」的決斷之外,更當思索的是台灣產業政策的未來。 


     有道是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勢」是一種微妙的力量,勢頭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但重要的是領導者要有本事「蓄勢」與「趁勢」。如今全球信眾追逐蘋果蔚為風潮,國內將王品上市視為傳產翻躍科技天花板的重要指標,但假使將時間轉回1997年賈伯斯重回蘋果收爛攤子的那年,有幾個人能預期到後來的蘋果旋風?更別說當時才創立4年的王品(1993年成立於台中),在科技業光環閃耀下,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1997年,也是亞洲金融風暴肆虐的痛苦年,南韓財閥經濟面臨風雨飄搖的空前考驗,產業界被逼到不改革就倒閉的十字路口。其後,在國際貨幣基金(IMF)嚴苛的金援條件下,財團間被迫重新聚焦,今日台廠聯日抗韓的主要敵人-三星電子,就是從當時的破產邊緣,打落牙齒和血吞,竟花不到10年的時間,又重新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心。但在1997年的當時,又有幾個人能預期到後來三星的再起? 

     誠然,三星跟蘋果、王品不一樣,該集團背後有國家傾力撐腰,這也是台灣科技業動輒訴求:「韓國政府能,為何台灣政府不能」的最大根據。不過,這樣的論述忽略了三星領導人李健熙當年臥薪嘗膽,在經營品牌、創造價值、提升製造上的全面努力。 

     每個偉大的企業都有過兵敗如山倒的慘痛故事,蘋果、三星如此,半導體巨擘英特爾也曾在1980年代初期遭遇日本企業強擊,毅然放棄DRAM業務而聚焦處理器;藍色巨人IBM在2004年將一度風光的PC部門賣給聯想,透過兩波改造轉型服務,更被視為百年老店奇蹟。這些生聚教訓的個案在在證明,產業唯有自救而非他救,才有化危機為轉機的可能。 

     有論者謂,台灣不能沒有雙D產業,否則整個供應鏈會出大問題。試問:當年把英特爾逼到退出DRAM市場的日本諸業者如今安在?僅存的爾必達已聲請破產,台灣TDR投資人恐血本無歸。日本產業自己就是個轉不動的故事,聯日抗韓果真能有勝算?又試問:德國DRAM大廠奇夢達在2008年聲請破產後,何曾動搖過德國產業發展的穩定?再試問:如果台灣代工廠真的調不到DRAM或其他關鍵零組件貨源,最該緊張的,不正是無貨可出的品牌客戶嗎?難道賺取薄利的代工廠,就必須忍氣吞聲,扛起所有備料的責任與風險? 

     面對產業發展的十字路口,科技業的態度調整很重要

    首先,不能在國人面前自覺高人一等,而在品牌客戶面前又矮人一截。企業自己促成整併,經營主導權談不攏,董事長喬不出來,索性就將聯貸還債問題丟給債權銀行,此舉實不可取。而台廠既自詡在全球供應鏈具有關鍵地位,那麼此際不正該是抬頭挺胸,要求客戶分攤變局風險的時刻嗎? 

    其次,有捨才有得,這是歷來科技業轉型成功案例共同具備的要素。不能因為台灣錢淹腳目,就困獸猶鬥,錯失改革契機。 

     對於政府而言,當年鼓吹兩兆產業,對今日雙D之困境,有道義責任,卻沒有絕對責任。畢竟政府該給的產業獎勵、貸款優惠從沒少過,業者不能賺錢都是自己的功勞,賠錢都怪政府的錯。但經歷四大「慘」業(雙D+太陽能、LED)的教訓,主政者是該深刻反省以往明顯過度傾斜的重工產業政策。 

     重工政策導引出硬體思維,以為只要砸錢,就可以堆砌出就業與產值,結果換來本大利小、甚至本大虧大的產業處境。只要為人作嫁的心態度一日不改,「慘」業就算救得了一時,也終究成不了大器。 

     反觀賈伯斯與蘋果最迷人之處,卻是以「人文與科技的交會口」打動消費者的心。台灣筆電(NB)代工龍頭林百里日前也有感而發地說:「製造冷冰冰的機器,不再是未來的趨勢與企業獲利王道。未來國家的競爭力要看創新力,不是GDP。」 

     換言之,未來的產業競爭,勢必是一場高價值的「腦力」大戰。而「創新力」的養成,當然不能靠硬體思維,更不能靠金錢堆砌,必須仰賴「融合人文與科技」的思想改革。思想改革不可能像砸錢蓋廠般立竿見影,卻是今日不做,明日就會後悔的大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