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為何韓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是台灣的二.六倍?因為台灣是資本家的樂土!台灣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率只有17%,大老闆股票增值不需要繳資本利得稅,擁有大量房地產的的富裕階層也僅僅繳納象徵性的增值稅,政府稅收主要靠薪資階層的個人所得稅。所以 二代健保、年金...等都要靠薪資階層負擔!

如果現代汽車、三星電子、浦項鋼鐵有機會比照台灣一樣持續壓低薪資,他們也寧可凍結員工薪資,讓公司的股價更高、股東獲利更大、管理層分紅更多。
關鍵在於韓國的龍頭企業沒有這個選項。
     台灣的資本家在勞資博弈的過程中是永遠的贏家。
第一,台灣的資本家他們普遍不需要面對強大的工會,原來具有集體談判實力的少數工會組織,在國營事業大量民營化後早已土崩瓦解;
第二、台灣的資本家他們普遍享有產業外移的選項,可以運用中國大陸的廉價勞動力作為槓桿,迫使本地勞工接受工資凍漲,也迫使政府不敢輕易提高基本工資。
     相形之下,韓國的現代汽車、三星電子、浦項鋼鐵等明星集團企業並不享有大量外移中國大陸的選項;相反地,韓國的工會可以運用罷工與集體談判機制迫使這些龍頭企業不得不讓薪資增長與企業盈餘增長掛鉤。這些龍頭集團企業帶頭調薪就引導了其他大型企業與政府部門跟進,然後這種指標效應一波波的向其他經濟部門擴散,最終帶動韓國整體薪資水準的持續增長。
     結論是,在政府難有所作為的情況下,近期內台灣高端人才外流的趨勢很難阻擋;其次,未來台灣整體薪資水準取決於大陸沿海工資的上升速度;要等到大陸發達地區的工資追趕上來後,台灣的勞工才有機會爭取較高的薪酬。


台韓薪資落差 為何會這麼大?

  • 2013-06-28 01:15
  •  
  • 中國時報
  •  
  • 【朱雲漢】

     最近韓國首爾論壇鄭求炫會長來台灣訪問,他心中有一個巨大的疑惑,為何韓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是台灣的二.六倍。我與他花了一個多鐘頭探討這個弔詭現象背後的主導因素。
     二十年前韓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與台灣大致相當,經過了二十年,韓國的平均起薪遠遠超過台灣,因為他們的薪資成長基本上跟得上經濟成長速度,而台灣的大學生起薪二十年如一日。
     在這段期間,韓國的物價指數增長速度的確比台灣快,所以韓國國民所得的實質購買力不如台灣。以二○一二年為例,在台灣一百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韓國的一三六美元。台灣的薪資如果僅僅比韓國低三十%,在實質購買力上幾乎沒有差異。但也可就此推論,購買力的差異完全不足以解釋為何台灣與韓國大學生的起薪差距演變成如此巨大的鴻溝!
     另外兩個可能的原因也被我們兩人排除在外。第一,兩地薪資差距並不是因為韓國大學生的素質比台灣大學生高,從各種比較勞動力素質的國際指標上來看,台灣並不比韓國遜色。其次,這也不是因為台灣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需失調問題更為嚴重;韓國的大學就學率是世界上最高之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絕對不比台灣輕。
     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韓國與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同。低薪資現象與台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力有關,台灣出口企業選擇以代工生產方式搶食餅屑般的微利,自然只能不斷追求生產效率的提升和壓低成本,這與南韓企業重視研發、建立品牌、擴大差異化和提高技術含量的策略不同,所以他們可以吸收勞動成本的上升。
     這的確是很關鍵的原因,不過我們都認為還要搭配「勞資博弈機制」的因素才足以解釋兩地薪資水準的巨大落差。理由如下:
第一、在韓國也只有少數明星企業集團享有這種差異化競爭的市場優勢,韓國仍有大量不具強勢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尤其是服務業的企業,他們占據勞動市場最大的板塊,但也同樣要付出比台灣雇主兩倍以上的薪水。反觀台灣也有不少中小型企業擁有獨步全球的絕活,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關鍵位置,成為所謂「隱形冠軍」;但這些隱形冠軍並不需要付出韓國水準的薪資。
第二,如果現代汽車、三星電子、浦項鋼鐵也有機會比照台灣的隱形冠軍一樣持續壓低薪資,他們也寧可凍結員工薪資,讓公司的股價更高、股東獲利更大、管理層分紅更多。關鍵在於韓國的龍頭企業沒有這個選項。
     台灣的資本家在勞資博弈的過程中是永遠的贏家。
第一,他們普遍不需要面對強大的工會,原來具有集體談判實力的少數工會組織,在國營事業大量民營化後早已土崩瓦解;
第二、他們普遍享有產業外移的選項,可以運用中國大陸的廉價勞動力作為槓桿,迫使本地勞工接受工資凍漲,也迫使政府不敢輕易提高基本工資。
     相形之下,韓國的現代汽車、三星電子、浦項鋼鐵等明星集團企業並不享有大量外移中國大陸的選項;相反地,韓國的工會可以運用罷工與集體談判機制迫使這些龍頭企業不得不讓薪資增長與企業盈餘增長掛鉤。這些龍頭集團企業帶頭調薪就引導了其他大型企業與政府部門跟進,然後這種指標效應一波波的向其他經濟部門擴散,最終帶動韓國整體薪資水準的持續增長。
     我們兩人的共同結論是,在政府難有所作為的情況下,近期內台灣高端人才外流的趨勢很難阻擋;其次,未來台灣整體薪資水準取決於大陸沿海工資的上升速度;要等到大陸發達地區的工資追趕上來後,台灣的勞工才有機會爭取較高的薪酬。在此之前,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仍將由企業老闆、大股東、高階經理人與土地資產擁有者分食。
     在聽完我介紹台灣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率只有十七%,實質有效稅率不到十二%,大老闆股票增值不需要繳資本利得稅,擁有大量房地產的的富裕階層也僅僅繳納象徵性的增值稅,政府稅收主要靠薪資階層的個人所得稅。鄭求炫會長不禁感嘆道:「台灣真是資本家的樂土」。(作者為中研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
掙脫薪資長期停滯的泥淖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對於國內超過1,100萬個勞工而言,可以休息一天或加領工資,但是由於近年來,台灣勞動市場的薪資出現結構性問題,使得國內薪資長期停滯,造成勞工們辛苦工作,薪資卻無法相對成長,這對於大多數的勞工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在此,我們來探討造成國內薪資長期停滯的主要原因,然後再提出一些政策建議,供政府部門參考,希望可以讓台灣的勞工們儘快脫離薪資長期不振的泥淖。
在台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經驗中,台灣經濟成長率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1981-90、91-2000、2001-2012 三個十年的實質GDP平均年成長率分別為7.7%、6.2%與3.7%;同一個時段,相對的實質薪資年成長率分別為7.6%、3.0%與-0.3%。我們從數據中看到,在1981-90年台灣經濟高速成長的時候,實質薪資也在快速成長;1991年以後,薪資成長的速度就開始低於經濟成長的速度;而到了2000年以後,實質薪資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呈現下降的態勢,因為過去十年之間,每年的名目薪資成長率平均大約只有1%,而物價上漲率則為1.3%,造成實質薪資呈現下跌的情況。
台灣薪資成長停滯的主要原因很多,可以分成兩大類,先看供給面的因素:第一,過去20年來,台灣的大學(含專科生)在學學生人數快速增加,從1991年的61.2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134.3萬人。由於大學畢業生人數快速增加,導致人才供給過剩,而且由於大學畢業生想找的又都屬於白領的工作,使得白領工作的薪資很難增加。雖然大量大學生的出現,但我們的教育卻沒有跟著產業需求的變化進行調整,造成學用配合差異很大的情況,以致於大學畢業生失業率特別高的奇特景象。
第二,幾乎就在同一期間,我們又引進大量的外勞,外勞人數從1991年的1.1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38.8萬人。外勞的工作大都屬於非技術性,但是卻需要體力或是辛苦的工作,這些工作的薪資也因為引進外勞而無法成長。
至於在勞動需求方面,也有許多因素造成薪資成長不易:
一,1990年代初期開始,台商大量前往大陸投資,使得國內產業快速地往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調整,這些產業對於勞動的需求比傳統的勞力密集產業少許多。
二,台商赴大陸投資,導致在國內的投資成長減緩,其中1981-90、1991-2000與2001-2012這三個十年平均的投資成長率分別為8.9%、9.3%與1.3%。而新增投資是創造就業最重要的管道之一,在投資成長率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台灣產業創造就業的動能也就大幅下滑。
三,過去這些年來,企業需要負擔的員工退休給付及健保給付的制度也愈趨完整,造成企業在薪資以外的成本不斷提高,進而降低企業提供新的就業機會的意願。
因此,想要讓國內勞動薪資重新找回成長動能,經濟政策一定要跟著調整,一方面找回經濟成長的動能,同時要讓勞動的學用配合度增加;另一方面要讓勞動需求也增加,如此才有可能讓薪資出現逆轉。
首先,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體系,要讓台灣經濟重新找回活力,最重要的就是打開全球的市場,包括與大陸簽署ECFA及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署各種形式的FTA。這是政府正在做而應加快進行的工作。
其次,要提供企業一個更好的經營環境,包括自由化的環境與具有吸引力的租稅制度等,吸引台商、外資與陸資來台投資。因為投資一方面是有效需求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投資增加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帶動薪資成長。
第三,我們的高等教育必需通盤檢討,一方面要讓沒有競爭力的大學退場,以減少過多的大學畢業生;另一方面,各大學的科系也應該要隨著產業需求的變化而進行重整。換句話說,我們要增加學用配合的比例,讓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在市場需求的人才上面。

全文網址: 掙脫薪資長期停滯的泥淖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E6%8E%99%E8%84%AB%E8%96%AA%E8%B3%87%E9%95%B7%E6%9C%9F%E5%81%9C%E6%BB%AF%E7%9A%84%E6%B3%A5%E6%B7%96-7867603.shtml#ixzz2S0j1Uees
Power By 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