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台灣勞工的國際競爭力: 為什麼薪資比不上別(外國)人!

(勞工)我比別人卡認真
(勞工)我比別人卡打拚
為什麼 為什麼 
比別人(外國)卡歹命!


30年來,台灣平均經濟成長5.98%! → 數據漂亮!


近10年來,台灣勞動生產力指數10年內提升70%,
單位產出勞動成本指數下降30%! 
→ 靠降低勞動成本,真的有"提高國際競爭力"嗎?
No,不提高附加價值,只能多苟延殘喘一段時間罷了!


台灣的非薪資報酬(如勞保、健保、勞退及就保)佔勞動總報酬比,
從1980年的7.4%,上升到2009的14.9%,香港則是3.2%升到8.5%!
→ 薪資沒增,但是 勞工的福利與保障增加! 
資方的人事成本也增加! 

薪資僵固

  • 2012-04-26 01:15
  •  
  • 工商時報
  •  
  • 【周慧如】

     台灣的實質經常性平均薪資,近10年來,跌多漲少,漲的時候,增幅小於1%,跌的時候,在2008年,一口氣少掉3.17%,其中有5年是負成長。就此10年而言,台灣的實質薪資不出36,000至35,000元之間,形同鐵板一塊,近乎僵固。
     過去勞工要求「分享經濟成長」,老闆多以景氣不好為由,三兩下就結束討論。台灣勞工缺乏議價能力,加薪被拒,也莫可奈何。最近讀了一篇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黃麗璇的論文「台港兩地勞動市場之比較」,真的為台灣勞工叫屈。
     依據黃麗璇的研究,30年來,台灣平均經濟成長5.98%,優於香港5.13%,香港的實質薪資持續上升,台灣卻難以前進,即使勞動生產力提高,也沒有香港的待遇。
     我查看主計總處資料,近10年來,台灣勞動生產力指數10年內提升70%,單位產出勞動成本指數下降30%,勞工的實質薪資調幅卻徘徊於正、負之間。黃麗璇說,「台灣勞工並未充分地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這句話是學者的結論,並非勞工團體片面之詞。
     台灣企業在景氣差時,為了確保獲利,直接縮減成本,遠比調整經營策略,或創新研發來得容易,即使景氣好轉,老闆也不敢大氣調薪,縮減成本依然是因應競爭之道。
     不過,黃麗璇的研究亦指出,台灣的非薪資報酬佔勞動總報酬比,從1980年的7.4%,上升到2009的14.9%,香港則是3.2%升到8.5%,香港的上升倍數雖然較多,但相較之下,台灣勞工受到的勞動法規保障較高,研究指出,這也是台灣勞動市場較不彈性的原因之一
     我不僅要想,是該希望政府多介入勞動市場,從政府、老闆那裡可得到一些健保、勞保、勞退的保障,或是像香港,政府少管一點,自己多賺一點,自己對醫療與老年準備多負責任?最好是兩者好處都有,但如此打算,無異癡人做夢。
     台灣的薪資低,低到本國勞工生活難過,外國白領不願來台,薪資僵固性成了人才流動的障礙,要解決這個難題,老闆實在要大方點,真心把員工當成珍貴的資產對待,而政府該放手的,就該放手,一個開放的環境,絕對有利吸引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